最近,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中 ,黄磊的一番言论登上微博热搜。
当时,节目组请来了一些刚出道的流量明星,黄磊却表现的很冷漠:“说真心话,你们这一大堆人来,因为我跟你们也不熟,我没必要跟不熟的人瞎扯。所以,你们进来跟我打招呼,我也没那么热情。”
直到好友老狼来,黄磊才热情起来,二人相谈甚欢。
黄磊不是一个冷漠的人,他对妻女满怀深爱,对高晓松、孙红雷、老狼等挚友重情重义,因为这些朋友都和他在同一个“圈子”。
对于“圈子”以外的人,他则认为“没有必要和不熟的人瞎扯”。
而在职场中,“圈子”的问题同样存在。
朋友老张,工作勤勤恳恳,很有想法,而且执行力强,但似乎总被领导忽视:核心工作总是被交给能力没自己强的同事去做,即使是合作的项目,也是老张负责前期费力不讨好的阶段,那些同事负责“摘果子”出业绩的阶段,老张没法出业绩,升职加薪也就很难实现,他就是那个“圈子”外的人。
在职场中,很多人经常会为一件事而苦恼:自己很难融入团队“圈子”。“圈子”里的人,在工作中互相协作,在生活中私下约饭,自己却永远孤立在外。
我们身处复杂的关系中,就无可避免“圈子”的存在。有时候,被划入哪个圈子,或是被排除在某个圈子外,并不一定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如何在才能在复杂的职场中独善其身?
1
职场圈子是如何形成的?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较为形象地展现了什么是“圈子文化”:天王晁盖当首领,阮氏三兄弟、刘唐等这些劫生辰纲的兄弟是“圈子核心成员”;
宋江当了首领,李逵、花荣、戴宗等人成为了“圈子核心成员”,水泊梁山最后每个人的命运以及招安后当了什么官职,都和是否是“圈子”成员有很大关系。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职场应该是公平的,领导们会很公平地对待所有员工。
但实际上,大多数时候,领导并不那么公平。
1976年,管理学家乔治•格伦提出了一个理论,叫“LMX理论”,即“领导与成员交换理论”:每一个员工的能力有大小,重要的工作必须优先排给能力强的员工,久而久之,这些员工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与领导沟通更多,更理解领导的意图,最终在领导身边,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圈子”。
这便是“圈子文化”!
领导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提高管理效率,就不可能绝对公平地给每一个员工机会。
就好像一个足球队,队里有20多名球员,但是C罗、梅西们常年打满全场,和他们配合默契的球员也会有很多上场机会。
但是有些球员就要常年坐冷板凳,原因很简单,球队的目的,就是赢球!
这就是典型的“效率至上”。
“圈子文化”不讲公平,而是讲效率和结果!
2
如何才能“入圈”?
能和领导同在一个“圈子”,好处多多,领导会把一些容易产生业绩的活交给他们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会更容易相处,升职加薪,“圈子”里的人也会有优先权。
一个人刚刚进入职场,付出一定的精力混“圈子”,往往能够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
如何才能加入那个让人垂涎三尺的“圈子”?
1、靠“眼缘”
很多时候,第一印象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老林当年是一名办公室的普通行政经理,有一次,董事长需要去医院体检,办公室安排老林去陪同体检。
3个多小时的体检过程,老林和董事长相谈甚欢,因为两个人都喜欢足球,都喜欢意大利队,聊起世界杯、意甲联赛来不亦乐乎。
老林给董事长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几个月后,便升任总裁办公室副主任。
如果你碰巧和领导的价值观一致,在很多事情上心照不宣,领导内心自然会默默把你划到小圈子里;
建立了初步信任后,再交给他一些容易拿业绩的任务,如果恰巧你又出色完成,自然可以顺利“入圈”。
2、靠“舍得”
如果恰巧错过了“缘分”,那就需要“舍得”的力量。
一个拥有“圈子”的领导,往往会让自己的圈子保持开放状态,他会认真寻找“候选人”,但是几乎所有的领导评判标准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靠谱。
但不同的领导对靠谱有着不同的解读,有的领导喜欢情商高、会说话靠谱;
有的领导喜欢踏实肯干、执行力强的靠谱;
有的领导喜欢有创意、出谋划策的靠谱,但是所有的靠谱都要先“舍”才能有“得”!
曾经在一个公司工作,公司新招聘来一位部门总监,她来了以后极力表现自己,在每一个公司高管面前,不放过任何表现自我的机会。
在会议上各种高谈阔论,甚至不惜以“贴上去、拍马屁”为代价。
但是最终她没有进入任何一个高管的“圈子”,大家对她的评价很客观:太想表现自己了,做人虚伪。
所以,互动一定要有价值的互动,想进入圈子的你,不妨先“舍”,先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别人多做一些事,然后才会有“得”。
当“舍”到一定程度,领导会认为你“靠谱”,这时候就是你“入圈”的时候。
3、靠“能力”
当下属跟领导相处时间变长,无论是否“入圈”,领导都对下属做出评估,“能力”才是第一位的。
任何一个圈子,都需要能干活、能出成绩的人,因为只有他们“入圈”,才能更好的增添团队实力、提高收益,“圈子”才能产生价值,有实力而且靠谱,就成为你“入圈”的通行证。
无论你和领导的关系如何,职场,终究是靠实力说话的地方!
3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如果最终没能“入圈”,是不是就意味着失败?
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可说过:“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99%的事情,对于我们和别人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融入“圈子”不顺利,不如留着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1、专注做事,不做“无意义社交”
“圈子”也分很多种,有的圈子专注于做事,出发点是把工作做得更好、业绩更突出;
有的圈子则以“办公室政治”为目的,每天上演各种“宫斗戏”,消耗大量的精力,这样的“劣质圈子”,不入也罢!
这时候,一定要把精力用在“专心做事”上,当自己成为了业务骨干,就拥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一个“圈子”不容你,自然有别的“圈子”求贤若渴。
2、审时度势,提高自己的“可被利用价值”
真正成熟的职场人,通常具有八面玲珑的特质,和任何一个“圈子”都保持友好关系,而非加入派系当中,游刃有余在每个“圈子”之间。
做到这一切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你是块“木头”还是块“铁”:“圈子”就像一块磁铁,如果你是一块木头,那你怎么融也融不进去;
但如果你是一块铁,你不需要费什么力,“圈子”就会把你吸进去。
比起处心积虑,甚至舍弃尊严,去经营虚无缥缈的所谓“人脉”,不如,先提升自己的“可被利用价值”。
那时候,是你选择“圈子”而不是被选择。
3、积极心态,呼吸自由的“阳光”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身处“圈子”里的人,在享受“圈子”带来的好处时,也有苦恼,那便是花大量的精力平衡圈子的利害关系,甚至会让自己心力交瘁。
身处圈子之外,同样有好处,那就是自由:不用看领导面子,服从圈子的整体利益,不用刻意照顾圈内人的情绪,该争的争,该放的放。
这个自由的时间除了专心做事以外,可以用来不断投资自己,读书、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
长期以往,你收获的自我价值,远比在“圈子”里收获的多!
本文作者 | 彭小乐 编辑 | 职场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