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读书至今,这已经是我读书的第5年了。
我清晰地感受到,读书已经日益成为整个社会的流行话题。读书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就像背单词、健身一样,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大家往往制定计划时踌躇满志,开列书单、买书时热火朝天,但实行起来却是三分钟热度,最终只能看着满满的书架望洋兴叹。
今天适逢世界读书日,小王子想蹭一点热度,从“什么时候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三个层面和大家一起分享读书的经验。
我们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1年读50本书。
达成这个目标难吗?一点都不难。
我们可以算一笔细账,假如你1年读书50本,平均1本300页的书大约需要6小时读完(普通的阅读速度即可达到),那么你每天需要拿出的阅读时间还不到1小时。而如果我们一周可以拿出半天(3小时)的时间做集中阅读,那均摊到每天的阅读时间则变成了仅仅半小时。而且,你的阅读速度会随着阅读量的提升而提升,真正实行起来所需要的时间会更少。
既然这个达成目标如此简单,为什么我们身边却很少有人能实现呢?
1、什么时候读书?
很多人都抱怨满课、工作忙、要照顾家庭所以“没有时间读书。”
其实这是将读书看得过于“仪式化”了,认为必须要沐浴更衣,一个人在图书馆,至少有大半天的空闲时间才能开启阅读。
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拿不出如此舒服的阅读环境和时间段,这种阅读条件也更适合阅读难度大,需要边读边思考和做笔记的专著、大部头名著、古文等书籍。大部分书对于阅读条件的要求没有这么苛刻。
如果你觉得你读书的时间太少,只可能是你浪费的时间太多。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有大量碎片化时间:买饭排队的时候,等车的时候,甚至课间、刷牙、如厕的时候。这些碎片化时间一次短则几分钟,长也不超过十几分钟,隐隐似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之感。但每天的碎片时间加在一起,可就远远超过半小时了。然而,大部分人却没能利用起这些宝贵的时间资源,或是任由其浪费,或是以游戏等打发。
而如果将这些时间用于读书,给你带来的收获绝对不可限量。
当然,利用碎片时间读书,不等于“碎片化阅读”,对于这种极为短暂、随时可能被打断的碎片时间,我们可以用于阅读一些较浅显的小说、短篇、童话等,即使被打断了再次阅读也能很快进入状态。
而对于在地铁上、一个人吃饭、睡前的半小时、等女朋友等时间相对较长(等女朋友这条就因人而异)、阅读条件相对较好的时间段,我们可以阅读一些难度稍高的科普类书籍、通俗小说、散文集等。
读书并非一定要“沐浴焚香,净手烹茶”,学会在各种环境下阅读合适的书也很重要
2、读什么样的书?
至于如何选书,兴趣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你能对阅读,能对你正在读的书感兴趣,那我们甚至不需要调动多少毅力就能将阅读坚持下去,如推理小说情节刺激、悬念丛生,非常善于抓住读者,是入门级读者的上佳选择。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世界推理小说三巨匠之一,她一生共出版了百余部推理小说,销量突破20亿本,只有《圣经》与莎士比亚的著作在她之上,她的作品不仅是推理小说界的宝贵财富,更具有突出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图为她的代表作之一《无人生还》。
第二,还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举例说明,如果一上来就读《百年孤独》这种阅读难度极高,或者《战争与和平》这种连名字都记不住的,那你的阅读计划很可能像背单词书一样坚持不了两天就“abandon”(放弃)。要想阅读《三国志》,应首先从《三国演义》读起。
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我们对真实的三国历史既知道的太多,又知道的太少。对它的传说知道的太多,而对于这段历史的真相知道的又太少。要想真正了解三国历史,还需阅读《三国志》。
第三,是阅读经典。部分毫无营养的畅销书、鸡汤文、网络小说除了消磨时光外并无甚用处。要读书就要读经典——当然,并非只有被称作“名著”的大部头的书才叫经典,只要能给你带来收获,无论是知识上的,技能上的,还是处事风格、价值观方面的都可成为经典。在这里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笔者判定一本书是否为经典的标准:
“不值得读第二遍的书,就不值得读第一遍。”
而我们在自己选取书目时,既可参考一些权威书单,也可在豆瓣、知乎等平台查询其评价以作参考。
以豆瓣评分为例:
①9.0分以上:属“不得不看”级别,这些书的绝大部分都堪称经得起时间检验、超越题材和读者喜好的名著,是值得反复阅读,会给读者带来巨大收获的书籍。
②8.0-8.9分:属“值得一看”级别,这些书也称得上精品之作,它们虽有不足但瑕不掩瑜。
③7.0-7.9分:属“可以一看”级别,这一级别的书会受到不少非议,在它们身上,缺点与亮点并存,需要读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套用前文的逻辑,这一级别的书多是碎片化时间的读物。
④7.0分以下:属“不值一看”级别,7分以下的书籍几乎全都有着硬伤,即使阅读后能有部分收获,也抵不上付出的时间成本。
3、怎么读书?
据史书《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等好友的读书方法不同。徐、石等读书“务于精熟”,诸葛亮则“独观大略”。诸葛亮的“独观大略”,就是读书不纠缠在细枝末节,不纠缠在文词风格,而是跳出书本,带着思考把握书中的精义。
由此可见,读书的速度、节奏和方法是要根据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阅读目的以及书的难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如《红楼梦》这种字字珠玑的世界级名著,就必须我们坐下来细细品读,不仅需要做精细的笔记,还需要查阅大量的背景知识。
而如果你正在阅读的是一本科普类书籍,你的阅读目的也只是快速补充某一领域的知识为我所用,那在读书的时候就没必要咬文嚼字,纠结文笔与情节,完全可以观其大略,只看自己需要的部分。
毛主席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过程中做笔记、摘记、撰写读后感,是极好的习惯。
最后还想和大家分享的一点是,读书既是一门学问、一项功夫,更是一种爱好。我们在阅读之时,不要抱有太强的目的性,一定要通过阅读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升写作能力等等……因为凡是这种功利性目的,都很难长久。坚持阅读需要毅力与兴趣的共同作用。
胡适曾说过:“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只要你能将阅读坚持下来,阅读必定为你带来丰厚的回报。
作者:B216号行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