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存在着怎样的规律和原理?这是现代心理学长期关注的问题,心理学家们也对此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
其中,以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发展理论最为著名。在这套理论中,皮亚杰重点关注的是儿童的思维方式、认知发展以及性格的形成。他通过大量的观察和案例分析,总结出,人类在儿童时期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0-2岁是感知运动阶段,孩子是用天生的生理反应开启生活,对世界有了初步的感知;2-7岁是是前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孩子的思维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同时提高了符号思维的能力;7-11岁是具体运算阶段,孩子对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开始进行具体的推理、分析;最后一个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是孩子11岁以后的发展期,这时他们发展出了抽象推理和假设思维的能力,开始为成年和成熟做准备。
基于这套理论,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就能够开发出更有科学性的早期教育方法,针对孩子在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课程内容,让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孩子逐渐长大,变成成年人,心智开始成熟,就会进入稳定期,这个过程会持续几十年的时间。但是,所有人都无法逃避的是老年时期的衰退,伴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我们的心理认知、智力水平、精力,都会出现减弱的迹象。
所以,在心理学中,同样把这一主题作为研究的另一个重点,讨论如何有效应对老年期的到来,更好地走好人生之路的后半段。
心理学家发现,进化论的“用进废退”原则,除了在生理学领域有效,在心理和认知方面,也同样适用。很多我们看到的年老带来的记忆、逻辑、思考能力的下降,其实并不是衰退,而是由于我们没有使用好这些机能。
所以,心理学家巴尔特斯夫妇提出了一个理论,叫作“补偿的选择性优化”。意思是,让我们在进入老年期后,有意识地选择出自己感兴趣同时擅长的领域作为重点,然后精简其中的环节,来勤加练习、多多锻炼。
比如,如果你喜欢绘画或者音乐,就找出几个绘画、音乐中的主题,持续练习;如果你喜爱读书,就可以反复阅读一些经典书。这样的方式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持大脑的活跃,同时维护好心理的健康。
文/腊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