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我们不愿意做,一般来说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动力不够。这个动力,指的是乐趣、成就感、以及确信做这件事会带来回报。二是阻力太强。阻力是大脑的惯性,大脑喜欢稳定,希望按既往路径和模式去行动。所以,当阻力比动力大,我们就会犹豫不决。
而真正的“自律”是什么呢?就是让动力超过阻力,让自己始终充满激情,去做真正想做的事,这就是自驱。在我们身边,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人之所以优秀和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自律,而是他们有更好的自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因势利导,引导大脑按照正确的计划和方向去行动。
他们能够持续前进,靠的不是“我必须做什么”的自律,不是用意志力在苦苦逼迫自己;而是“我可以做到什么”的自驱,是享受一次次突破自己,一次次迎接新的挑战。
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化自律为自驱,为既定目标而长期努力呢?
其实,最本质的方法,就是一边挖掘和提高自己的动力,一边想办法减少面对的阻力,让动力始终大于阻力。在这里,作者李睿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系统优化法”。
所谓“系统优化”,就是说,我们可以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系统,我们的每个特点、性格,都可以看成是构成这个系统的要素。
首先要接纳它们的存在,然后从中寻找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去慢慢调整,优化整个系统,让它朝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变化。具体可以按照三个步骤来行动。
第一步,设定框架:想清楚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做这件事能给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去想象一个愿景,描述我们希望实现的画面,但不要设置具体的量化指标,先有个蓝图就可以了。
第二步,建立系统:在开始做一件事情时,不要急于给自己制定“每天要做到什么”“要用多长时间完成什么”这一类只看重结果的计划,因为这样的计划基本都很难实现。我们要考虑的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把所有的改变简化成一件事,那这件事是什么?找到最简化的目标,慢慢朝它努力就可以了。
第三步,优化完善:我们先朝着这个简单明确的目标,做出一点点改变,当改变成了习惯后,再进一步去思考,接下来,该做点什么,才能离目标再近一步?
那总的来说,系统优化法的核心就是让我们先设定框架,然后建立一个最简单的系统,通过小幅度的调整,不断去优化它,直到实现想要的愿景。这个方法可以在最大化动力的同时,最小化我们的阻力。通过一步步的改变,你会更了解自己,也更明确理想的终点是什么样子。最终,你会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们来举个健身的例子,解释下系统优化法怎么用:
很多人减肥取得一定成果后,很容易就反弹了,原因在于:我们给自己制定的健身计划,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体重下降。为此,我们在一定时间内强制自己管住嘴、迈开腿,等达到体重目标后,我们觉得成功了,完成任务了,慢慢又松懈下来,回到原来的习惯,又开始不运动,随便吃,那反弹当然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发生真正的改变。
什么叫生活方式呢?
只有每天持续的、不用费力坚持的,才是生活方式。想要保持健身的成果不反弹,更好的方法是建立一个简单的系统,一点点去调整生活方式和状态。比如说,不要用大力气去健身,像是要求自己每天去健身房举铁或者跑步,那样很累,难以坚持。
我们应该从小的改变做起,比如,每天花10到15分钟时间,做做简单的有氧运动,或者用小哑铃做做无氧运动。越简单的,越轻松的,越容易坚持。
当我们习惯于这种毫不费力的运动模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锻炼的乐趣后,就可以再进一步,从饮食入手建立简单的系统。比如先戒掉晚上的零食,或是调整三餐的营养摄入比例,慢慢让身体适应新的模式,不再想吃太多东西。
这个过程的重点,就在于不要和大脑“求稳”的本能进行剧烈的对抗,而是从一点一滴的改变中,不断获得反馈,让大脑一次次适应新的变化,形成新的习惯,来慢慢接近自己想要的结果。
文/腊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