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却是《追风筝的人》整个故事的灵魂所在!
一个串连两代、故乡与他国之间的情感桥梁-风筝。看看作者如何描述这只风筝:冬季是喀布尔小孩最爱的季节,因为除了放假不必上课以外,还有风筝、放风筝、追风筝。然而在《追风筝的人》中作者在风筝的形容词当中有几段:
如果风筝是枪,那么线,裹着玻璃屑的割线就是枪膛里的子弹。在喀布尔,斗风筝好像是上战场。阿富汗人珍惜风俗,但痛恨规则。斗风筝也一样,规则很简单:就是没有规则。放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
从在看似无关的叙述中就展开了作者对整本书的布局,这也是我看《追风筝的人》的第一个思考点:书的名字会告诉我关于作者的全部。而阿富汗这个风筝的国度便从此沦为战争的炼狱……从阿米尔与哈桑赢得风筝大赛的那一年,阿富汗从此成为没有规则的战场。
阿米尔,出生就没有母亲的阿富汗小孩,背负着爷爷和父亲的荣耀、名声与成就,孔武有力,与熊搏斗的父亲,对他有着强烈的期待,然而他却与父亲的期待背道而驰,他更像一出生就去世的母亲,爱看书,不像父亲那般高大,他身型瘦小,胆小懦弱,在父亲的眼中他缺少了真男人该具备的能力,为了博得父亲的爱和关注,他赢得了斗风筝大赛,他以为只要赢得比赛就能得到父亲的爱,当哈桑不顾一切的为阿米尔去追风筝,对阿米尔说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时候,我深深的为之动容。
哈桑,一个被生世真相隐瞒了一生,善良、忠诚,对阿米尔义无反顾,明知阿米尔看到自己被强暴而逃走,他原谅,甚至没有恨过,明知阿米尔为了逃避自己而陷害,他仍然心甘情愿的接受,他没有恨,因为在他眼里阿米尔是他的朋友,他的兄弟!
然而这份懦弱和对友情的背叛却让阿米尔埋下了永久的罪恶感与愧疚感,因为这份深深的罪恶感他无法面对哈桑,用谎言陷害并赶走了哈桑,然而内心的罪恶感却无法消除,锢窒了他25年的心灵,这意味着他无法成为父亲心中期待的“真男人”。
在与父亲因为战争逃离了阿富汗前往美国之后,他经历与父亲的艰难度日、结婚、父亲的死亡、成为作家、买了房子、车子,然而内心的罪恶感却无法抗拒,在接到从小的“朋友”拉辛汗的电话后,他选择回阿富汗一趟,或许那句“那里有你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触动了阿米尔的心,再次回到阿富汗,接受了突然而来的真相冲击,也因此给他带来了他的赎罪之旅……
哈桑的死亡,留下了唯一的骨血-索拉博,他是阿米尔唯一可以得到心灵救赎的希望。看到那一段索拉博为了不再回到孤儿院,宁愿割腕自杀,那一幕让我的心揪在一起,可想而知他是受了多大的苦楚与折磨,他内心所受的煎熬岂是我们可以想象的。
阿米尔回到塔利班统治的喀布尔以后,目睹了塔利班的残暴,激发了二十五年前被懦弱所掩盖的勇气,他决定不再让自己的灵魂饱受折磨,只有将罪行化成善行才是真正的赎罪,面对与承担永远不嫌晚,阿米尔的爸爸用善行去赎罪,阿米尔用返回阿富汗救回哈桑的小孩以寻求自我原谅;哈桑愿意为阿米尔(为你,千千万万遍)地追风筝与奉献。
看完《追风筝的人》,为战争带给那些无助的人民感慨,为自己没有身处在那种无奈和恐惧的环境中感到幸福!
文字的力量有多大?这是个难以测量的问题,由于文字是最不需妥协的艺术,所以特别容易沾惹七情六欲。当文字沾了这么多复杂感情而捧在掌心时,才发现文字的重量是超乎想象地难以承受,在一本本经典的阅读当中,文字加感情成为知识的力量,这也是我对文字阅读所得到最大的收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