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整天都坐在三楼的阳台上,吹着难得的凉风,不舍得停下的看完了《苏菲的世界》,大概很是揪心于苏菲到底有没有逃脱少校的掌控,最后和席徳见面,所以光凭引人入胜这一点就可以评五星了。
《苏菲的世界》能把枯燥的西方哲学史写得如此有悬念有吸引力,作者这个脑洞确实开得巧妙,很多人名,在高中物理课大多有一面之缘,很惊喜这些有点熟悉的人他们的哲学思考也是如此精彩。字里行间中,读到哲学家终其一生所思考出来的哲学成果,这种大大的捷径,委实是一种幸福,但泛读所带来的问题是必然无法精深,但能够让我正儿八经的读完这种意识形态范畴的读物,留下几个感兴趣的点,以便日后填充,也算是不小的收获。读完《苏菲的世界》几点感想:
1.相见恨晚,很羡慕苏菲或者席徳在15岁的时候能有个人去引导她们,去扩充她们的视野甚至是打开她们提问题以及思考的方式,环境的影响和有人引路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反观我的15岁,大概是高中,沉迷于一款游戏《地下城与勇士》,然后也是沉迷网络小说的年纪,网游,修真,玄幻,武侠,有时候通宵达旦的看,后来总结了一句话来评论这类作品的作家:不遗余力的荼毒青少年的心灵。现如今的15岁都在干嘛呢,多半是王者荣耀吧。
2.生死观的思考,中国人有个习惯,忌谈生死,觉得谈到死就是不吉利,所以感觉中国文化里很少去涉及如何面对死亡,而且还有不少皇帝执着于长生不死,在死亡面前的一种文化缺席,有时候让我们很容易将其想成很可怕的事情,以至于影响到我们无法好好活,不知死,焉知生?
“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伊比鸠鲁扼要地说,“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
3.黄粱一梦,苏菲生日前一晚上,一场暴风雨贯彻,得知自己不过是别人的意识或者虚构而存在,悲伤不以,后来苏菲跳出书本,见到了席徳,那又怎样呢,席徳不过也是作者笔下的虚构。这种手法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也因而将故事中的人描绘得有血有肉。或许这层之外,还有另外一层,我们的存在的世界也不过是外层人的一场虚构呢?
4.匮乏,读到之处,有的可以领会一些,有的则难以理解,所以哲学这个尴尬的体验,以后还要正儿八经的品读《苏菲的世界》才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