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是文青们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坎,虽然文艺青年这个词已经是贬义胜过了褒义,甚而有了嘲弄的意味,但这本书的声望却依然如雷贯耳。无数后辈顶礼膜拜,言谈之间仿佛深得要旨。
好比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有名不假,但很多人是当做小黄书来读的。当年我的学长谈起这本书还有一丝戏谑的语调,那不就是一本黄书吗?仿佛不读此书,他就是纯洁的少年了。当然《黄金时代》的读者肯定动机各异,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读完之后都能够对于那个时代,对于王小波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贯穿这本书的我认为有三个词,性,荒谬和压抑。
首先性是穿插于全文的,王小波对于性的描写是没有避讳的,常常有大段的描写。这可能正是他的赤诚和坦率之处吧,我们中国往往谈性色变,却总是背地里搞一些男盗女娼的事情,王小波比他们可强多了。当然,我认为性是表象,是外衣,而内核是苦闷。是无数知青的呐喊,他们仿佛在控诉,这他妈的什么时代,什么可值得奋斗的都不存在,整个人的所有青春时光都荒废了,成了废人,可谈的只有最隐晦的东西了。这很大程度上有一种反抗的意味在里面。
整个故事因陈陈清扬想找王二证明她不是破鞋开始,结果最终成了真的破鞋。他们两人因为作风问题出斗争差,也就是接受群众批斗。主要的事件就是围绕这个斗争差进行的,所展示的其实就是荒谬二字,尤其是段我不是破鞋,你们非说我是,那好,我就成为破鞋给你们看看,结果反而没有人关注这件事了,真的是点睛之笔。
无论是贺先生,陈先生,小转铃,龟头血肿,许由这些人,他们的人生都因为时代而成了悲剧,借王二之口将各个人的命运串连起来勾勒了时代的众生像,当真是悲剧。其中掺杂了许多诸如批斗,大字报类的信息在里面,虽则浮光掠影,实际上整个的情感态度随着贺先生的死亡有了最直述的表达。
最后的似水年华里作者的回忆娓娓道来,既有人生大好年华荒废的慨叹,也有特定的对时代反思在里面。当然总体来说,是用性的表皮,戏谑的言语,荒诞不经的情节来表达一代人的苦闷与压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