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读后感2000字:
①【读前感】我从初中才开始读俄国著作,当时纯粹因为课标要求,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在同时期看过的《飘》、《高老头》、《一生》等相比,俄国文学无论是可读性还是内容上都不足以吸引我,后来我又慕名读了托翁的《战争与和平》,读了二十多页就因为名字太长而弃读。研究生时鼓起勇气重拾此书,也仅仅坚持了不到一百页,这两次弃读经历让我不禁对俄国文学敬而远之。这次读这本《罪与罚》,是精心挑选的一本人物关系较简单,情节相对吸引人的书,但饶是如此,我还是读了差不多一个月,期间也无数次萌生退意。
②阅读难度评五星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名字长,这看似无关紧要,实则足以把许多读者拒之门外,如主人公的妹妹杜妮亚和他的好友拉祖米欣在第一次见面时,在前面所有篇幅作者都直接称呼他为“拉祖米欣”,但在两人要告别时,杜妮亚问他叫什么,他说:“德米特里•普罗科菲伊奇”。
原来俄国名字一般由三节组成。分别代表名字、父名、姓。妇女婚前用父亲的姓,婚后多用丈夫的姓,但本人名字和父名不变。
如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约瑟夫为本人名字,维萨里奥诺维奇为父名,斯大林为姓。
如果说以上还在人类接受范围之内,更变态的是他们也可以把姓放在最前面,特别是在正式文件中,如斯大林•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名字和父名都可缩写,只写第一个字母。而且,他们一般口头称姓,或只称名,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那么熟悉“斯大林”。为表示客气和尊敬时称名字与父名。家人和关系较密切者之间常用爱称,这……我就实在不知道怎么记了……。
③阅读难度超级难的第二个方面其实也是罪与罚的一大特色,就是超大段的心理描写,本书也因此被认为是西方意识流的开山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及心理作品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阅读难度极大,本来一章下来,实质性的故事进展几句话就可以交代清楚,但书中的人经常要演说一样一口气说十几页篇幅的话,或者思考十几页篇幅的问题,一旦中途因为其他事情中断阅读,下次再读时绝对想不起来之前说的什么。用张公子的话说,书中的人物和读者都无比疯狂、混乱、紧张,只有作者出奇的镇定。
④一个人的思想是可以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的。主人公拉式的思想,亦早就在他的文章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成为了波尔菲利通过心证推理出拉斯柯尔尼科夫就是凶手的重要依据。相应的,本书亦是陀氏思想的寄托。
⑤卢仁是一个我们在其他小说中不常见到的人物形象。他伪善,自私,一步一步爬到了现在的位置,但是当他选择婚姻时——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改变命运和社会阶层的机会(《漂亮朋友》),他并没有选择攀附权贵以获得更大的权势和地位,而是选择了当时走投无路的杜妮亚,其实他并非偏爱贫寒姑娘,而是因为贫寒的姑娘可以把丈夫当恩人,听他任意摆布而毫无怨言,他的操控欲压过了野心,或者他骨子里极其自卑,也知道自己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统治者,所以退而求其次,想要获得在自己家里的绝对权力。
⑥拉斯柯尔尼科夫究竟有什么“罪”呢?如果以七大罪来论,贪婪、暴食、傲慢、色欲、怠惰、嫉妒和愤怒,我想他的原罪就是“傲慢”,他将人类分成了英雄和蝼蚁两类,而他是像拿破仑一样伟大的人物,他所痛恨的高利贷者阿廖娜在他的眼里不过是一只虱子或蟑螂。为了成为英雄,英雄不惜践踏蝼蚁,甚至必须践踏蝼蚁
——这样的理论实在太过常见了,它是无数文学作品中的反派和现实世界中的统治者的行动指南,甚至也存在于很多普通人的脑海里,而拉斯柯尔尼科夫将它付诸实践。这套理论在实施之前是那样颠扑不破,但实施之后却是漏洞百出,让拉氏每时每刻都沉浸在“罚”之中。
我认为,这个理论的最大错误就在于无理由地将自己置于英雄和审判者的位置,尽管他,以及任何人都没有这样的权力,他也终究人性未泯,否则一旦条件成熟,他就是第二个希特勒。拉氏尽管有着崇高的抱负,但却忽视了生命的平等性,而当他以拿破仑为偶像时,也就不可能看到这一点,从朱元璋起义时要军队睡城墙,到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历史不断证明只有顺应民意,保护人民才能获得胜利。而在这其中境界最高的,我认为是诸葛亮。我想起了《三国志裴松之注》里对诸葛亮治军的描述:
“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
大意是:诸葛亮率领的军队纪律严明,行军像宾客一样,不侵犯百姓,也不抢掠割草砍柴的人,在敌国就像在本国一样秋毫不犯。
⑦【杂记】唯一遗憾的是,拉斯柯尔尼科夫无法和自己的爱人索菲亚讲清楚他的抱负和思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