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诚《棋王》读后感:
包括了《棋王》、《树王》、《孩子王》三部作品。
①我只能用“惊艳”来形容我读完本书,尤其是读完“棋王”的感受。我读了好几年书,居然不知道中国当代还有这样一个人,有这么好的作品。
②我想我首先必须摘录下《棋王》那段著名的王一生“吃”的描写:
“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舔了,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抵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地呷。”
“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干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果然,待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
在我读到这两段的震撼之余,还没想出到底如何形容他对“吃”的态度时,作者已帮我们想好了形容词:“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这样写,一方面是借对吃的态度侧面写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物资短缺,更重要的是对王一生性格的突出,这样一个虔诚的人,如果将他的虔诚用在其他地方,那还了得吗?
③王一生是上天的宠儿,他找到了他可以倾注虔诚与生命的事情,下棋。王一生对下棋的痴迷,超越了吃饭。吃饭使他活下来,下棋却可以让他知道自己还活着。如果套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吃是他的生理需要,下棋却可以让他自我实现。他对于下棋没有任何目的,如果他愿意,他完全有能力把棋艺转化为金钱,进而获得更好的物质条件,而且他对此又是如此看中,但他毫无功利性,只是喜欢,痴迷,这是他的“棋道”,这种纯粹的境界终于让他成为一代棋王。
④《棋王》之所以吸引人的另一原因,是因为它写的非常像武侠小说。棋艺即武艺,作者非常精妙的安排了王一生的一次次棋局,每一次的对手都更强,结果也更富悬念。火车上与“我”的相遇是初露锋芒,与脚卵的对弈是乔峰和段誉的“剧饮千杯男儿事”,而在赛场上以一敌九,更是有萧峰在少林寺独战三大高手的气魄,悬念感、英雄气,不由得令人大为心折。而正如第三条所说,王一生之所以能赢,在于他对象棋的纯粹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又像极了周伯通之于武功。
⑤王一生与象棋结缘,是因为偶得一本不知道从哪来的象棋册子,这一点又和另一位“西方棋王”,茨威格笔下《象棋的故事》中的B博士的经历非常相似,这是武侠小说中的主角经奇遇激发他们天赋的桥段。
我不禁在想,我们是否也曾在无意间翻到过什么小册子,并对今后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呢?
于我来说确实是有的。
初三时,我所有午休时间都是在学校图书馆里度过的。我也曾多次在读后感中回忆那段时光,那段时光我阅读了大量名著,对日后的阅读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有一次,当我在寻觅下一本要读的书的时候,在一个非常偏僻的书架的最底层,我发现了一本小册子。
小册子32开纸大小,只有六七十页,纸张已经泛黄,连书名也看不清楚,只能隐约看出“潜力开发”几个字,但就是这几个字,便足以勾起我的兴趣了。翻开一看,里面介绍了冥想、一心二用、左手训练、打坐、放松训练、注意广度训练、视错觉、智力测验(后来我知道即著名的联合型瑞文智力测验)等内容。
无论是书的样子、内容还是它的获取方式,都足以让中二(尽管我当时已经上初三了)的我相信,自己就是偶得九阳神功全本的张无忌——如果你要让我给中二下一个定义,那就是会相信自己是武侠小说或者热血漫画里的主角。
而后来我才知道,那本书上的大部分知识都属于心理学知识,后来我高中选修心理课、担任心理委员,大学读心理系乃至于现在从事相关工作,也许都可以追溯至此。
⑥三本书的创作顺序其实是《树王》、《棋王》、《孩子王》,三本书既一脉相承,如作者在每一本书里都会精心布局,设置悬疑:在《树王》里,“树王”究竟是谁?《棋王》里,王一生以一敌九,究竟能不能战胜所有对手?《孩子王》里,主人公会不会被教育部门免职?……又各有千秋,无论是大多数读者还是我本人,都会认为《树王》冷硬,《棋王》精彩,《孩子王》耐人寻味,总之,三篇小说都是上乘。
⑦《孩子王》中,主人公被上级要求去村里教书,但整个班算上他只有一本破烂的教材,上课方式无非学生抄书,而上了几年学的学生在面对一篇非常简单的课文时,却像我读英语论文一样一行就认识两三个字,于是,他掀起了小小的教育改革,不再徒劳的抄课文,而是从认生字做起,一步步地认字、组词、作文,但就是这样微小、利好的改革,也是不被允许的,微小也能被发现,利好也会被取缔,这些都昭示着那个时代的那些人们的伤痕。
⑧还是《孩子王》中,全班上下只有一本教材(虽然他们可以凑出钱来去买,但上面却说根本没有纸来印书),而主人公得到的字典成了班里的无上至宝。
因此突然想到,我们小时候,是否也有这样一本视为珍宝的书呢?
篇幅所限,这个话题下次再讨论吧。
⑨【杂记】至此我已经读过不少有关知青的书,是时候好好研究一下知青的问题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