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读后感:
①【文学比较】这本书和《亲密关系》是同期阅读的,两者有非常多的可比之处。
首先,对于相似之处,它们都和心理学有关,两本书的知识也都可用于个人成长和心理治疗。
但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亲密关系》是一本非常严谨的学术著作,它的每一个论点背后都有精巧精确的心理学实验做支持,而《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则不然,它的关键词是“心理学畅销书”,支持作者论点的,也不是任何一篇学术论文,而是她的自身经历和心理治疗经历,从科学性上来说,“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②【文学比较2】当然,和学术论文相比,个人经验并非毫无可信度,本书也是如此,就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一样,虽不及行为主义的科学严谨,但却仍然有效。而且,本书终究不是单纯的鸡汤水文,它的特色在于提供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工具和方法。我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进行了一些练习,对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也有一定效果,所以,这本书仍然值得“保守的”推荐——我觉得挺有效的,不知道你看了之后会有什么感受?
③也由于第一点,本书并不需要像《亲密关系》一样做大量摘记,我在这里列举一些本书的核心信念供大家参考:
·核心错误信念:只有表现出完美的形象才能赢得周围人的爱。
·压抑缺点的同时会压抑优点。
·凡是我们能从别人身上看见的特质,都存在于我们自己身上,即我们每个人都包含了全人类在所有方面的潜能。
·我们越是压抑某种品质,他就越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来。
·当我们压抑某种特质时,我们会吸引具有那种特质的人,或者用潜意识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表现出我们压抑的特质。这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向身边的人发泄对某种特质的不满,从而接受真实的自己。
·接受别人身上的某种特质,就能接受自己身上拥有这种特质,反之,接受了自己,也就能接受别人。
·别人的缺点就是我的缺点。例子:孩子会具有与父母完全相反的特质。
·反之亦然,我们喜欢或崇拜的人身上的特质,并且认为那种特质是自己不具有的,其实是对对方进行了积极投射,那种特质自己也具有,只是还没有开发。
·发现阴影的方法:写出最欣赏和最憎恨的三个人(不一定是认识的),并分别列出每个人身上的三种特质,然后把所有这些按照积极和消极汇总。
·每一种特质都是一种亚人格。
·如果能回忆起最初厌恶某种特质的原因,并进行积极诠释,接纳他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只要人类能够表现出的积极特质,都存在于我们心中,如果我们能够接纳这些特质,就可以在恰当的时候把它们表现出来。
·当我们能够同时接纳自己的心灵的光明和黑暗时,就可以减少阴影的消极作用。
④以上是我在读书时做的笔记,记录了我认为相对正确的观点,然而正如我并不觉得本书的所有观点都有道理一样,我将这些观点与身边的人分享,也没有得到他们的全部认同。这也没有关系,因为本书并非科学著作,其论点本身就具备可探讨性,更何况又是有关“自我”这样一个关键的问题。
⑤“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是一个像“亲密关系”一样终生的话题,它甚至比后者更广泛,按照儒家“修齐治平”的观点,它也比后者更基础。我当心理老师一年有余,这段时间接触到的学生,他们每个人的问题都可以回溯到这一点,不敢正视真实的自己,不敢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种不合理信念是造成我们诸多问题的原罪。
作者:B216号行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