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我曾在这篇读后感的一开始写道:这是我一定会重读的一本书,不想两年零四个月后,我会在全国疫情肆虐的这个时刻重新翻开这本书。
再次翻开这本书,发现很多情节都已忘却,唯独此书给我的震撼长存。在我写完二刷的读后感后,再翻翻第一次读时的读后感,不禁感慨:同一本书,两次阅读,带来的感觉完全不同——两篇读后感无所谓高下,都是我当时的由衷想法。
两篇读后感的共同之处在于,当我完成它们时,我的内心充盈着满足和成就感。
我相信,当我第三次翻开这本书时,一定又会有另一番不同的感受,这就是阅读的乐趣之一。
所谓名著,就是值得一遍遍去读的书。
所谓读书,也是应当一遍遍去读。
在此附上我第一次读《鼠疫》时的读后感,以备比较。
先说结论,本书属本人超级喜欢,强烈推荐,且一定会重读的书。
①【读前感】这次的读前感我想讲的是另外一个故事:
诺斯玛尔一个叫哈穆林的村庄爆发了严重的鼠患,这些巨鼠不仅会带来夺命的瘟疫,还会直接吃人,死去的村民不计其数。
正当人们束手无策时,一位身着红黄相间长袍的魔笛手出现了,并声称有办法解决鼠患,村民许诺给他丰厚的财宝作为报酬,魔笛手得到这份承诺后奏起了他那神奇的笛子,奇迹发生了,老鼠们像是着了魔一样成群结队的跑出来,又一个个跳入河中尽数淹死。
村子因此得救,但村民却出尔反尔,没有实现承诺反而将他赶走。盛怒之下的魔笛手皮特再次吹起了笛子,村里的孩子一夜之间全部消失,再也没有回来。
②【读前感2】这个故事最早见诸《格林童话》——《汉姆林的吹笛手》,而它真正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原著的改编者,也就是那个我玩了九年的游戏,地下城与勇士。
作为地下城60版本的经典副本,迷乱之村哈姆林有着最动听的背景音乐,攻击方式最多样的boss,最复杂的过图方式,以及这个最耐人寻味的背景故事。
③我对鼠疫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郭靖宇导演的两部戏《红娘子》和《龙虎人生》,分别记述了发生在中国东北和广州的鼠疫。
但是,他们和本书的层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他们过于强调了个人在鼠疫中发挥的作用,过于突出英雄主义。
而事实上,要想客观的描述鼠疫,必须至少以某个城市作为视角而绝非个人,因为鼠疫不同于任何战争以及自然灾害,在鼠疫面前人类社会造就和费力维持的不平等被最大限度的抹平,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所产生的作用也被最大限度的淡化。正如本书所说“人们的应对方式毫无变化,但是它在前一天还毫无效果,后一天却好像又非常有效了。”
④本书便是一直公允的采用上帝视角,尽管到最后我们才知道它仍然由城中的某个人完成——事实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真实性。它没有在笔墨上偏袒什么人,也没有在人物形象上对谁有所美化,而是郑重而谨慎的描写了每个人在面对鼠疫时一切高贵的、卑劣的、勇敢的、怯懦的、自私的、忘我的心理与行为。
这一点其实作者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了——描述一个城市,其实就是看这个城市中的人如何出生,如何恋爱,如何死亡。
如果要对本书的叙述视角作一个总结的话,结构上有点像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内容上则像极了一个手机游戏,《瘟疫公司》。
⑤塔鲁的死是让人感到意外、惋惜和震惊的。他死于鼠疫行将灭绝,全城都在庆祝的时刻,就像死于集中营马上就要被解放之时的安妮一样。到了那个时候,尽管本书没有刻意描写人,但读者业已在书中看到了太多人的死亡,更不要说书中每天都要见证无数人死亡的里厄医生了。
然而,我们却无一例外的被这鼠疫的最后一个死者所震撼,一是震撼人类面对鼠疫时的无可奈何,二是震撼塔鲁面对鼠疫时的平静祥和。
⑥传染,是瘟疫的恐怖之源,也是一切僵尸、病毒、瘟疫题材的作品中赖以生存,引人入胜的关节点,是鼠疫的核心。这种传染性给人类带来的是流放和禁闭,足以让人人自危,让亲人反目,让一切亲情友情和爱情接受最无情的考验。
⑦现在我们也许可以尝试着为鼠疫下一个描述性定义:
它是这样一种疾病,它的出现以老鼠为载体,但当它肆虐时就不会再出现哪怕一只老鼠,它的消亡,又会以老鼠的出现为标志。
它的来去都非常迅速,以至于人们根本来不及修改心中对于老鼠的印象,而别的方面就更加无能为力。
人们对于鼠疫完全束手无策,只能看着他自来自去,人类的任何防范措施似乎都没有效果,但是为求心安都不得不为之。
身患鼠疫的人很辛苦,为让自己不患鼠疫又更加辛苦。
当它爆发时,人们对于承认鼠疫的正式来临慎之又慎,当它毁灭时,人们对于宣布鼠疫的彻底消亡也再三斟酌。
鼠疫面前不仅人人平等,甚至鼠疫足以让人类退化若干时代。
最后,当鼠疫真正离去时,很难说人类,幸存的人类从这场鼠疫中真正获得了什么,
即使有,他们也绝不会因此而对鼠疫心存感激。
“而他也跟格朗一样在想:这没有爱情的世界就好像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但总会有这么一个时刻,人们将对监狱、工作、勇气之类的东西感到厌倦,而去寻找当年的伊人,昔日的柔情。”
作者:B216号行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