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勒里奎因侦探经典作品《Z的悲剧》读后感1500字:
①本书是埃勒里•奎因兄弟著名的“悲剧”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在本书中,我们熟悉的雷恩侦探和萨姆巡管仍然会出场,但是本书的笔墨更多的给了一位新人:萨姆巡官的女儿佩辛斯。
作者想让佩因斯取代雷恩成为本系列新的主角和侦探,显然,最终的效果像鸟山明试图由孙悟饭来取代孙悟空成为主角一样失败。
②成为推理小说的主角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特质?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名侦探?
我认为,一位名侦探要具备的是正直,沉稳,冷静,勇敢,还有高于小聪明的大智慧。因为侦探在案件过程中要做的,不仅是推理出凶手,更重要的是抓到凶手——这不是一句废话,本书就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当我们推理出凶手的作案手法、动机以及确定了作案条件,但是缺少关键性证据、不足以指控真凶时,如何让凶手伏法。除此之外,还应能保护身边的人,阻止凶案的再次发生。
更高层次的侦探还可以在此过程中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人成长,甚至偶尔促成几段美妙的姻缘(波洛就经常如此)。
每一起凶案都是一幕悲剧,但有的是死者的悲剧,有的凶手的悲剧,侦探的最高层次,就是如何对这幕悲剧做出收场,如何做出超越道德与法治观念的抉择。显然,《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波洛和《Y的悲剧》中的哲瑞•雷恩,都已经达到了这一层次,成为了推理小说史中名垂青史的名侦探。
③但是很遗憾,初出茅庐的佩因斯还不具备以上能力,她固然有一些足以侦破部分谜题的小聪明,但却缺少大智慧,而且浮躁,鲁莽,傲娇自以为是。她给人的感觉非常像年轻时候的奎因(《希腊棺材之谜》),或许比那时的奎因要再年轻一些。我毫不怀疑,也许经过几场案件的洗礼,雷恩先生的指点,佩因斯有能力成长为一代名侦探,但作为她初出茅庐的作品,她很难让人喜欢。
尤其她还是本书的主角,第一人称的主角。
众所周知,奎因的书一向是“90%+10%”,即前九成的线索堆砌加最后一成的逻辑推演。
前期行文的枯燥无味,加上令人讨厌的主角,就构成了本书“灾难般的前中期”,形成了“主线崩塌”,甚至连本该异常精彩的法庭辩论都写得糟糕至极。
④所幸雷恩即使出(救)场,故事一下子从孙悟饭扮超人搞对象的无聊日常变成了孙悟空复活归来打贝吉塔开超三的刺激剧情,全书的线索和矛盾都汇聚在了如何在囚犯阿伦执行死刑之前为他洗脱冤情。
死刑倒计时如同高悬在主角团和读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压得所有人喘不过气来,气氛越来越紧张,直到死刑执行前的一秒,哲瑞•雷恩冲上了死刑前,站在坐在电椅上的阿伦旁边,开始了著名的刑场推理。
⑤这里就涉及到了第二条中提到的,雷恩此时已经推理出了真凶是谁,并知道了他的动机和手法,但是却缺少关键性证据,正如雷恩所说,如果他是在别的场合揭发真凶,凶手有充足的时间予以狡辩,就算是抵死不认,雷恩也拿他没有办法,
于是,雷恩将推理场搬到了死刑执行地,最后这一段刑场推理从逻辑到气氛都极为出色(这个过程没女主什么事儿),他通过一系列线索逐步进行罪犯画像的描绘,将在场的二十多个人一一排除,直到剩下那最后一人。凶手的心理防线被击溃,仓皇逃窜,最终伏法。
⑥【本条含剧透】当真凶伏法后,雷恩惊讶的发现,这个他苦心孤诣设局救下的死刑犯,已经在电椅上因为惊吓过度而死去多时了。
总的来说,本书的开端和发展部分都乏善可陈,但高潮精彩,而作为高潮之后的结局更是点睛之笔,一笔点出了“悲剧”的主题,耐人寻味。
本书仍不失为是一本奎因的水准之作,作为悲剧系列的第三部,也是必读作品。
⑦本书还引发了我对系列作品写作思路的思考,如果是我写出《X的悲剧》这样无与伦比的作品,一炮而红后,我会如何想呢?
无论是为了名与利,还是自己的情节,我都希望经典延续。
于是,我殚精竭虑,耗尽脑细胞(也许天才作者就是随便一写?)创造出了《Y的悲剧》,这部前作的镜像体,它和前作完全不同,却同样是天顶之作。
这时候我又会怎么想呢?此时我一定已经名利双收,但我又不甘心急流勇退,而且我早就埋好了一些伏笔,于是我趁热打铁,写出了《Z的悲剧》
但是,前两部作品已经透支了我所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即使《Z的悲剧》有亮点,有水准,也决难达到前两部作品的高峰,挨骂是肯定的,不继续写又是不行的,有的伏笔没有交代,而且如果以《Z的悲剧》结尾,会让前两部作品也被拉低身价,我就是历史的罪人。
最后一案该怎么写,才能完美的承接前两部作品的辉煌呢?能用的诡计,能想的花招我全都用了。
我曾不断这样问自己,结论就是,反正我是没办法了。
还是把笔交给埃勒里•奎因兄弟,
让我们在“悲剧系列”最后一部作品《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中寻找答案吧。
作者:B216号行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