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玉米 》读后感1500字:
①【文学比较】本书为毕飞宇三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的合集。这三个故事既互相独立,也有着某种整体性,也可以当成一个故事的三章来看。故事的三个女主角,玉米,玉秀和玉秧,都是支书王连方的女儿。王连方一连生了七个丫头,这本来会是一个像《家有九凤》或者《八兄弟》一样,九个女儿或者八个儿子一台戏的故事,结果偏偏王支书家最后生了一个男孩。
和另外两本书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除了这三个主角之外,其他姐妹几乎没有存在感,我们唯一的了解,仅限于书中提到的
“总的来说,王家庄的人们对王支书的几个女儿有一个基本的看法,玉米懂事,是老大的样子,玉穗憨,玉英乖,玉叶犟,玉苗嘎,玉秧甜,而玉秀呢,毫无疑问是一个狐狸精。”
她们虽然是亲姐妹,但几乎没有交集,也只有玉米和玉秀之间有较深的羁绊。
这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吗,显然不可能。但我也不敢说这是作者的败笔,因为他虽然在三篇小说中甚少提到其他姐妹,却以另外一个角度展现了大家庭对三位主角的影响。
②这个影响就是出生次序对人格的影响。
这也是作者在三部作品的一开始就表达的观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长幼不只是生命的次序,有时候还是生命的深度和宽度。说到底成长是需要机遇的,成长的进度只靠光阴有时候反而难以弥补。”
这源于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经验,也是科学的理论。
阿德勒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个体由于出生先后不同,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同,从而会形成不同的风格。
长子(女)通常服从性高,观念保守,对自己的地位容易焦虑,情绪容易紧张,听话,懂事,负责,勤勤恳恳。
次子(女)缺乏最大、最小孩子的特权与宠爱,因而缺乏安全感,不擅长主动或独立思考;他们一直努力寻找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和角色。
幼子(女)永远是家里的宝贝,即使长大了,仍看来年轻、可爱,比其他的孩子更任性,也更乐观。
如果不算毫无存在感的小八子的话,玉米,玉秀,玉秧刚好对应了长女、次女和幼女。
③当然,任何一个心理学理论都无法解释个体人格的全部。她们三人有符合阿德勒理论的地方,也有些性格特点和理论的描述恰恰相反。
而长子长女的牺牲精神也许也是中国人所特有的。
在父亲丢官后,她又以牺牲自己终身幸福为代价,去为家庭重新谋取官场权力。
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玉米主动为之。她做这些,部分出于私欲,部分更是源于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对待始终和她不和的玉秀,她也深明大义,一次一次给她机会。
④至于长子长女的权力意识,不知道是否也是中国人所特有的,这种权力意识,也许源于自西周宗法制就确立起的嫡长子继承,也许是责任感和牺牲精神的附加品。
母亲放权后的那顿晚饭,作者写的极其精彩。如何拉拢、分化、弹压众姐妹,如何整治一直和她不和的玉秀,玉米都胸有成竹,谋定后动,干脆利落地奠定了新家长的地位,这虽然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家庭好比朝廷,饭桌好比朝堂,众姐妹就像是一众大臣,其中的权谋智斗颇有宫廷内斗之风。
我想起在《家有九凤》中,当老太太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的时候,大女儿便在衣着和体态上模仿老太太,意图迅速完成权力交接。老大的政治智慧和对权力的渴求似乎是天生的。
而玉秀看似聪明,但显然就不具备这种政治智慧,在只身投奔玉米后仍意图排挤玉米,不仅在讨好姐夫还是讨好姐夫的孩子的关键问题上站错了队,还最终酿成了苦果。
⑤对于本书最大的非议,是很多人都认为本书充满了对女性的贬低和物化,如:
“女人活着为了什么?还不就是持家。一个女人如果连持家的权利都不要了,绝对是一只臭鸡蛋,彻底地散了黄了。”
这类表述比比皆是。
但在我们下结论之前,一定要区分好“作者观点”和“人物观点”。
这类表述,其实并非作者的个人想法,而是当时社会(农村)人们的共识。我认为,作者之所以不加掩饰、不遗余力地表现出来对女性的偏见,其实是表达自己对当时观点的披露和批评。
“人们常说,手心手背都是肉,说的是做父母的不偏不倚。这句话其实是一句瞎话,你要是不信你伸出自己的手看看,手心是肉,手背却不是。手背只是骨头,或者说,是皮包骨头。”
作者:B216号行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