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本书是王蒙的短篇小说集,包括《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坚硬的稀粥》、《成语新编》等作品。
1956年,王蒙的这篇《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于《人民文学》。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以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这篇小说都充满了争议。
刚刚建国,官场就如此黑暗了吗?
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官场的黑暗程度,是和国家建立的时间成正比的,时间越长,越腐败。
乍一听很有道理,但其实我们应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政治体制延续了数千年,官场的各种套路和潜规则也不断发展。国家是新的,官僚气息确实历久弥新的。
②林震本来是一名小学教师,因工作业绩突出被选调到组织部——类似的故事非常多。
我首先想起的小学时看到的一篇优秀作文,主人公是一位中学教师,后来被调到机关单位担任秘书,先是在给领导写新闻稿时有意凸显学问,写了很多生僻词语反而让领导难堪。再是办公室同事向他传经,告诉他酒桌陪酒的潜规则,具体的话到现在我还记得:
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
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
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要调走。
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
最终,这个年轻人还是离开了机关,回到了学校。
我觉得至早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相信,学校和社会是不一样的。这一信念也许直接影响了我至今的职业规划。
③全书给我的另一个阅读体验,就是让我想起了很久未在脑海中出现过的《杂文选刊》
我甚至已经忘了阅读这本杂志的时间,大概是初二至高一在图书馆读书时期。彼时互联网尚不发达,杂志是为数不多的获取新知识、新观点的方法之一。
而在我第一次读到《杂文选刊》时,我就意识到它和《读者》、《意林》、《青年文摘》、《故事会》很不一样。
因为这本杂志故事很少,但观点很尖锐。主要是结合时事热点针砭时弊——几乎所有文章都是在讽刺当时中国的各个方面,颇有鲁迅之风。这些对于当时的我,无疑是思想上的巨大冲击。诸如《假如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狮子和兔子的特权》、《敲开鸡蛋壳的权力》、《标准答案》等文章,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④我在写到这段文字时,顺手打开了知乎看看网友对这本杂志的评论,主要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种,认为该杂志针砭时弊,醍醐灌顶——和我当时的感觉类似
第二种,认为该杂志崇洋媚外,恶意抹黑中国
第三种,怀念当时还有这样的期刊——和我现在的感觉类似
我对本书,和对《杂文选刊》的情感类似。
⑤相比《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我更喜欢《坚硬的稀粥》。它描述的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搞家政体制改革,推动“膳食维新”的故事。说是膳食维新”,其实不过是早餐的稀饭咸菜想变变花样。
就算不用王蒙刻意为之,一个大家庭也足以让人想到国家。一个家庭的变革,也足以让人想到政治的改革。举个例子,故事中的一家之主,爷爷声明不再过问饮食,将大权交由保姆徐姐,结果徐姐克扣财物,将所得一部分用于贿赂爷爷,一部分中饱私囊,获得爷爷的全力支持。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任何集体,必有一位一言九鼎却又饱受蒙蔽的“皇帝”,有“忠臣”和“奸臣”的结党和倾轧,也有不顾实际情况,号称锐意改革,实则赚取名声的激进派和与之相对的,明哲保身、游刃有余的隐士,有地位低下却因善于谄媚而位高权重的“太监”……
等等,类似的情景,我好像在著名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也看到过。所谓“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诚不我欺也!
“走出办公室以后,林震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和刘世吾谈话似乎可以消食化气,而他自己的那些肯定的判断、明确的意见,却变得模糊不清了。他更加惶惑了。”
作者:B216号行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