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经典书籍《活着 》读后感:
①【读前感】本书为笔者开设的选修课《阅读与幸福人生》中与学生设置的共读书目。
在第一堂课快结束时,我列了三本书作为共读书目的备选,并和学生们说会在第五节课一起做分享,我选的是《白夜行》《活着》和《小王子》。选书理由是它们易读、有知名度又够经典。
开课前我大概有80%的把握觉得他们会选《白夜行》,而在自我介绍时,说自己喜欢《白夜行》的人也是最多的。
结果我在课上宣布的时候,鬼使神差的加了一句“届时我会从这本书讲到幸福”
然后他们一致选了《活着》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玩大了。
甚至还把这事儿当作段子和朋友讲。
②不过很快我就发现,选这本书真是选对了。
借由《活着》讲幸福,再合适不过了。
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书里,福贵都不乏幸运的时刻:因为家产输给龙二免于一系列斗争、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却毫发无伤、因家珍与王先生认识而房子免于被征用、家珍得软骨病时刚好赶上人民公社……
这些节点完全可能出岔子,只要出岔子,福贵一家只会更加悲惨。
福贵不仅是幸运的,甚至在很多节点上都是幸福的,如从战场回来与家人团聚,一家四口一起吃大食堂,得知女儿怀孕等等。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活着》可以在任何一处结局。
但作为真实的人生,只能以一个人的死为结局。
③只不过人们记住的,只是福贵的悲惨。甚至有人提出批评意见,觉得本书过于堆砌苦难而不够真实。
我想这除了因为他们忽略了福贵的幸福时刻之外,还可能是他们的人生经历还不够丰富。
因为我觉得本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恰恰是因为福贵及福贵的经历很普通,很普遍,是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中国农民都会遇到的。
就在我备课的过程中,我碰巧查到了《谭谈交通》里的“福贵大爷”一集,那位老人的生父、母亲、继父、妻子和孩子都相继去世,只有一个烧坏脑子的同母异父的弟弟和一条狗与他为伴。
但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在遇到谭警官时还能机智地将自己的年龄说大十岁以逃避罚款,还能在十年后再度娶妻生子。
老人只用三个字概括他生活的秘诀:向前看。
④正如余华在序中所说的:“我在阅读别人的作品时,有时候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而我自己写下的作品,有时候也同样会影响自己的人生态度。《活着》里的福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在大多数读者眼里,福贵是不幸的,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是幸福的,这已经足矣。
因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的标准从来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
⑤勤劳、忍耐、乐观、善良、愚昧、朴实……
福贵的这些特点是中国农民所共同具有的。
要说福贵与普通人不同的一点,就是作者赋予他的记忆力和讲故事的能力。“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回想过去,记录过去而不沉湎过去,这是福贵教给我的另一个道理。
⑥【摘记】“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作者:B216号行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