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依然是一个关于人类孤独的故事。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需要经历一百代人,才能最终逃脱毁灭的命运。带着全人类的希望,向着宇宙深处流浪,这个故事的母题在《2001太空漫游》中已然清晰可见。下面微阅读小编带来4位读者对于此小说作品的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读后感(一):
从小偏爱写一些科幻类型的作文,虽然脑洞大开,但也无外乎是外星人之类的千篇一律,老刘的这篇短篇虽然没有展开来写,只写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小小片段,却未来感十足,巨大的擎天柱引擎使地球逃离氦闪带来的辐射,可是当人们已经习惯了数百米高的海啸来袭,几千度的高温炙烤,极度严寒的冰封万里,数以亿计的小行星碎片冲击,不惜消耗三分之二的山脉作为地球逃离的动力,带着满目疮痍的地球来到半人马星座时,那里还是人类的伊甸园吗?经过几千代人的努力终于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是不是早已忘记了初衷?没有了情感,没有了思想,即使可以通过遗传基因造福千秋万代,那也不过是一副戴了枷锁的躯壳罢了。
从一出生婴儿的使命就扣上了延续香火的威名,连面对灾难也是按照年幼优先的规则,只因为他们才是未来,才是希望,才配得上活下去。冷血残酷,仿佛经过上万年的进化,人类始终还保留着这劣根性,虽说大刘是优秀的科幻作家,可在我看来,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现实派的操刀者,以笔为刀,剖析的淋漓尽致。或许我可以安慰自己,这只不过是未来千年之后的事情吧,现在的我们只是大千世界的一粒尘埃,我们又能改变些什么呢?看着夕阳西下,突然觉得,还是前太阳时代的我们更幸福。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读后感(二):
再看还是很喜欢这个故事,第一次看的时候被宏大的想法所震动,让人类带着地球流浪,这是一种怎样让人想都不敢想的想法啊,但是刘慈欣就写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后来再看的时候还是觉得很想哭,这次并不是因为感慨于宇宙的浩渺与人类的渺小,而且在短短的故事里,读出了一种人类本能的思乡情怀,人类是大地上的文明,这种文明眷恋故土的同时带着对无尽宇宙外的向往。我觉得刘慈欣可能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看透了人类的自私愚昧与傲慢,从他的很多短篇中都能看到这种讽刺,但他并没有因为这种悲观而放弃心怀人类这个整体,他有着对于人类对于地球的责任心,比起一些欧美科幻作品中挥之不去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刘慈欣的作品更能体现中国人的一种集体主义,或者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他在许多小说中都努力地去探讨这个问题,在大于地球范围的危机到来时,人类能否作为一个整体?
远行去星海深处,探求内心。我其实蛮赞同这个观念,人类只有飞出去,才能更好更深刻的认识人类自己,这种混合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星空情怀的浩渺总是太让我着迷,而蕴含于其中浓郁缱绻的思乡眷恋又轻易地触动了我的内心,后悔没有早点开始读他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我总是能找到许多共鸣。或许这样评论他是浅薄的,但我感觉到的是,这是一种宏大的理想主义情怀,我如果去描述一下我的想法,我对着宇宙的终极人类的命运有着一个悲观的看法,一切都将消散,我们是如此渺小,但我如此感动于人类在这种浩大中表现出来的倔强与不平凡,我很多次提到这个比喻,即便在焦土上开花,看不到焦土变绿洲,也要开下去,即便知道肯定有一天会凋落也要努力开下去,一朵一朵地开下去,而这大概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类的故事吧。
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读后感(三):
也许存在设定上的硬伤,交给专业的人去解读吧。毕竟作为科幻作品,现有的框架搭建的故事已经足够出色。
何况又把映照在那个时代的样貌刻画的很是震撼了。
大刘老师早年间的这些作品,大多够硬,《流浪地球》虽为短篇也是如此,硬在哪里呢?一是末日逃亡设定,末日作品太多,但如此给地球搬家,这一搬就是4.3光年外的半人马座比邻星,就需要足够份量的学问要素支撑了;二是末日秩序够硬,永夜冰冷地表下的城市里,靠近近日点带来的恐惧压抑下,政府建立生存的法案,学校开设重理工的课程,孕育下一代的选择条件,都揭示了冷酷却又合理的末日生存法则;三是稀薄异样的感情,我们几乎不曾看到书中有关感情的细节刻画,爷爷离世、父亲“外遇”、母亲亡故、父亲罹难、妻子身亡,全部一笔带过,沾纸即走。但最后的地球派临死前的声音,格外洪亮,这是作者呈现给我们浓厚的情感之一了。
刹车时代连小孩子都恐惧太阳,逃逸时代每次靠近近日点都人心惶惶,在一百代人的漫长流浪旅程中,前途未卜。
那又有什么是重要的呢?是那在末日里取代金钱、权利和才能,成为最高贵象征的希望啊!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读后感(四):
故事的结局并不意外。一个深刻的感受是,刘慈欣有很深的英雄主义情结。在他的小说中,多次出现不惜承受全人类唾骂,也要带领地球航行向正确方向的人物。并且这类人物以军人为主。我想这与他经历过的时代环境不可谓无关吧。
其一是喷涌而出的想象力。而这可能也是科幻文学之所以令人着迷的最重要的原因。大刘曾经说,想象力是人类拥有的一项仿佛只有神才具有的能力。这个比喻真是深得我心。如果从神学的角度,似乎也不难解释。想象力的珍贵,丝毫不亚于自由意志。上帝按照他自己的形象造人,且在所有造物中最钟爱人类,怎能不赋予人类最令人称奇的能力呢?在《流浪地球》中,刘慈欣想象的所有场景,地球停止自转,巨型发动机,太阳巨氦……都令人沉迷于恢弘的场景中,感受到深深的震撼。
其二是人性刻画的尺度。刘慈欣并不是一个钟爱刻写社会和人性的作家。事实上,他曾经在多个场合透露过,当前科幻文学让他失望的一点也正在于,打架开始追求"向内转",而忽视了追求星辰大海的魄力。然而,刘慈欣的小说中,却也永远不缺引人深思的人性刻画。譬如在《流浪地球》中,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爱情”之类让现代人辗转反侧的东西对人们来说毫无意义,艺术哲学等等美好的东西退出人们的生活,忠于理想信念的联合军队死于全人类的暴政,地球文明即便转换至另一个时空,也依然不能逃脱它生来就有的丑恶面……刘慈欣对人类的深沉关怀,都浸透其中。
其三是绝望中不放弃的希望。读大刘的作品,我经常想,他会不会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呢。在科幻文学的外衣下,他揭开的人类文明底色无比的荒凉。 再壮美的时空,都毁于人类的弱点。甚至人类引以为豪的优点,也会带来致命的灾难。加之地球本是浩瀚宇宙中不起眼的沧海一栗,人类文明被毁灭似乎对整个宇宙来说不值一提。是否文明的本质就是有和无的交替,而这只是宇宙能量转换的微小环节,不值一提呢?不过越读到后面,会觉得他在悲观的底色中,又透露出一种决绝的希望。就如《流浪地球》中最悲壮的一幕,那些为全人类而牺牲的军人,他们在死亡来临的一霎那依然丝毫不弯下脊梁。而犯下致命错误的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然后继续在未知中前行。可能这就是刘慈欣对人类的乐观之处吧。
不甚满意之处仍然是女性形象的过于单薄,以及文笔实在难以称得上好。不过在宏大的想象力和深沉的人文关怀面前,缺点似乎不值一提。听闻这部小说已经被拍成电影,其实心里还是有点慌,但是一定会去电影院支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