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提出了“规训”的概念。
他认为规训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可以精确审视自己日常行为,不断拷问自己是否符合这种规范。基于外部评判指标的竞争是权力结构设好的局,是权力对人们的规训。也就是说,内卷源于权力对人们的规训。
1.内卷源于权力对人们的“规训”
规训不是规则。规则一般是历史累积形成的,是为了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沟通、协作成本的,比如语法规则。而规训是为了让人可以更好地被权力控制和使用。
规训首先从时间上进行控制。从上学到上班,我们一生的时间都是被一种主流标准精确控制的。比如,我们在什么年龄上幼儿园,什么年龄上小学都会有明确规定。我们几点上班,几点下班,公司也会有明确规定。时间控制,本质上就是强调纪律,是为了构建一种命令系统,规训人们在固定的时间接受信号,在生活中不同的时间点,无条件接受命令去完成任务。
其次,规训从空间上进行控制。规训具有层级监视的特点。层级监视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它可能是一种正式的被赋予了权力的层级,比如说学校里有班干部,公司里有班长、部长。它也可能是非正式的层级,比如那些回家催你结婚的七大姑八大姨。
而且,规训还具有规范裁决的特点。上学的时候,我们常常面临写检查、罚写作业的处罚,公司里我们也会遇到考核等。通过这种反复处罚,让我们做出符合秩序的行为,来不断重申纪律的存在。从小,权力的主宰者,就开始对我们进行“好”与“坏”的规范裁决。权力会对我们每个人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精确评估,再根据评估的结果给每个人不同待遇,对表现好的人给予升职加薪等。通过裁决和差别对待,来不断强调秩序的存在,让每个人都学会对权力的服从。
规训还具有仪式化检查的特点。从小到大,我们面临了无数的考试或考核,这种考试就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权力仪式,高考是全社会最大的一场年度仪式。它的本质不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比较,而是学生和规范的比较。对于学校里的很多课程,作为最重要的考试只是一种关于学生是否及格了的评判,而不是给学生提供他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具体反馈。
试图规训我们的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权力,现在还包括新兴的比如形形色色的互联网平台。
曾有人在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社交平台上留言:“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一个儿女“,引发了争议。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有儿女?甚至以此去审视别人,这就是规训的结果。社会权力体系通过细致入微的规训,让每个人在潜意识里觉得,只有结婚生子才是能获得主流认可的人生。
内卷源于规训,反内卷就是反规训。有些人高喊“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另一些人说:这样的口号没有意义,因为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马拉松,对起跑线没那么在意。孰对孰错尚无定论。其实,从视角2看来,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传奇,哈姆雷特有一千个,小说有八百万种写法,又何来共同的赛道和终点呢?人生没有一种完美模版,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倾听自己的内心,去选择自己到底想拥有怎样的人生。这才是自由的灵魂。
2.内卷源于机会的不均等
内卷的背后,是高度一体化的市场竞争成为生活导向,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和生活、资源分配方式的原则。
在中国,全国14亿人民都认准一个目标,要多赚钱,买房买车,一定要成家,一定年龄做一定的事情等。每个阶层都有他的焦虑,底层的人希望通过教育达到阶层的提升,中产阶级希望通过努力成为精英,精英的人更不想下来,也没有去再分配的意愿。
曾有一个视频,视频中一位年轻人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问说,有些人因为投胎的运气不好,而出身寒门,但这并不是他们的错。即使自由市场是正常运转的,这些出身寒门的人们终其一生努力,也很难追赶上那些起点高的人。为什么不应该有100%的遗产税呢?这看起来是一个很荒诞的想法,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内卷的根源。
内卷的产生,很大部分原因,源于资源的不均衡和机会的不均等。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往上层流动。在常春藤联盟的大学中,来自顶端1%家庭的学生人数,比来自后50%家庭的学生总和还要多。
事实上,将近三分之二的美国人并没有大学学历。因此,大学文凭被看作是获得具有尊严的工作、及体面生活的必要条件。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下,教育内卷也就形成了。
目前教育内卷非常突出,也为人所熟知。当人们都在指责教育内卷时,其实是抱怨机会的不均等。中考实行50%比例,只有一半人能进入普通高中正常学习,还有一半人只能进入职业培训之类的学校。也就是说,从中学开始,学生就已经在进行分层。为了今后能有一份有尊严的工作,以及体面的生活,只要有机会,谁又不会拼尽全力去内卷呢。
财富的不平等是长期持续存在的,贫富分化严重,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鸿沟越加深化。这种鸿沟一部分由财富和机会的不平等所造成,一部分和人们对待成败的态度有关。
那些在顶层的人,认为他们的成功都是自己努力的成果,失败者的失败不应归咎于其他任何人,只能责怪失败者自己。这种想法之下,给成功者带来一种应得权益感。我们时常看到各种各样自以为是的应得权益感:因为我聪明,所以我应该多得;因为我爹“牛”,所以我应该多得;因为我帮过你,所以我也要在你处得到一份……这种应得权益感,就是“亏欠我的”态度,它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只要在分配的过程中,有人带着强烈的应得权益感,由他们决定的分配就必然是不正义的。这种不正义不仅是资源上分配不平等,而且让底层人扭曲,面临很强的道德压力,逼着你去模仿别人,放弃自己的自主性。不仅物质上会输,精神上也会输。
资源与机会的不均等,引起的内卷,只能靠打破这种不均等才能实现反内卷。
如果想解决当今社会的财富不平等问题,最根本的解法,只能靠改变财富继承的法则。作者认为,财富的无限继承是不应当的。他提出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财富的随机转移分配。
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假设有两只狗紧挨着站在一起,其中一只身上有很多跳蚤,而另一只身上没有。每只跳蚤都有一个编号,而且每次都会有一只跳蚤从一只狗身上跳到另一只狗身上。很明显,如果跳蚤很多,最终两只狗身上的跳蚤数量就会趋于平衡。
回到财富上来。如果钱像个醉汉一样在富人和穷人之间随机游走,那么显然最终会趋于一种均贫富的平衡状态。
货币的随机跳转不是要搞平均主义,而是为了消灭稀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不得不内卷,是因为他处在极度稀缺的境况中。当上顿不接下顿的时候,只有不停地内卷才有饭吃。当人们穷到一切稀缺时,每天都要担心离破产的日子还有多久时,他的心智“带宽”被挤占,没有剩余的“带宽”去做其他的思考和行动,于是落入贫穷的陷阱和内卷的漩涡。
如果世间有随机的财富转移,那么即使是社会中最不幸的人,也可以有机会脱离内卷。
除了财富的随机转移,在人才的选用上也可以引入随机性。
如果采用抽签选人才的方法,恐怕要被世人嘲笑。一直以来,这个社会推崇的就是尚贤和民主两种模式。但是在古代,就曾出现过随机抽签选用人才的案例。
古代雅典最为重要的政府机构: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以及几乎所有的行政长官,都是通过抽签来产生的。
抽签选出的公民代表组成的议会,可以兼顾合法性和高效率。其合法性是因为抽签模式实现了均分政治机会的理想。其高效率,是因为这些新当选的人民代表不会因政党间的拉锯战、选举游戏、媒体大战而心力交瘁,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做事。
财富的随机转移和随机选用人才,都是在往这个社会中注入随机性。内卷是在一个可预见的,而且是在持续收敛的轨道上,高速旋转;注入随机性,是打破内卷这种惯性动能的最好的办法。
文/向日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