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人生五大问题》一书。关于婚姻,钱钟书先生写过一句经典名言:“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诗人拜伦也曾说:“可怕的是,既不能和女人一起过生活,也不能过没有女人的生活。”在这个话题上,两位大师竟不约而同地展现出对爱情与婚姻的矛盾心理,又是向往又是恐惧,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一节就来看看莫洛亚这位哲人是如何理解婚姻和爱情的。
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
关于婚姻,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声音:一个声音想要结婚,所以倡导婚姻;还有一个声音害怕婚姻,所以抵制、拒绝婚姻。
抵制、拒绝婚姻类的:
1、很多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诗人雪莱解释:“爱情必然跟踪着魅惑与美貌的感觉;它受着阻抑时便死灰了。爱情真正的元素只是自由。它与服从、嫉妒、恐惧都是不两立的。沉浸在爱情中的人,是在互相信赖且毫无保留的平等中生活着的。”
在雪莱眼里,爱情无疑是美好、浪漫和自由的,它不能受到捆绑和束缚,否则就会渐渐枯萎。而婚姻则不一样,一旦结婚是琐碎沉重的家务,柴米油盐醋一堆的烦恼,婚姻的真正元素不是自由,而是责任和担当,婚姻中必然存在着妥协与服从、嫉妒与恐惧。
2、还有人说,婚姻是反人性的。人类天生就喜新厌旧,喜欢美好新鲜的肉体,其心灵欲望是炽热的、无法控制的,所以说“人心善变”。清朝诗人纳兰容若说的很形象“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3、还有人说,结婚会让人变得更庸俗。
如莫洛亚所言:“一对夫妇总依着两人中较为庸碌的一人的水准而生活。”如果智慧存在着天地的差别,为了正常交流,一方就只能“屈尊”,把自己降到和对方一样的水平上,这种“走下坡路”的婚姻是多么愚蠢。
倡导结婚类的:要一分为二看,婚姻也有其存在合理性。莫洛亚认为,自古以来人类有三个本能:
第一个本能是生存,第二个本能是性,第三个本能是母爱。第一个生存本能,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他人,来保障自己的舒适与安全,所以人类天生是自私的,是利己主义;但人是社会性动物,要想在社会中长久发展下去,就势必要驯服这种天然的自私性格,就要找到一种和自私相反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两个本能,男女情爱以及母爱。
D.H.劳伦斯有一句名言:“爱的主要优点,就在于能把个人宇宙化。”正是后两个本能引发了利他主义,造就了伟大的责任感来保护“爱”。从这个角度看,婚姻制度甚至后面的生儿育女,固然是对爱情的约束,同时也是对爱情的保护。它让我们“一心一意”地经营婚后生活,让男女之间的感觉更为丰富,并由炽热的爱情转变升华为互相赏识的友情,相濡以沫的亲情。而这些,或许正是婚姻得以存续至今的重要原因。
二、如何看待男主外、女主内?
莫洛亚认为,男人和女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最佳的模式就是“男主外、女主内”。他认可法国实证哲学家孔德的说法,女人都是情感动物,男人则是行动动物。在孔德看来,女人的思想远不及男人的抽象,“与肉体的关联要密切得多”。在这个观点上,莫洛亚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男人善于在思想上改造世界,有机会时还想付诸行动,关注重点在于外部的事业。而女性在行动方面的天赋就差远了,主要关注点是内部的情感,一开始是爱情,然后是养育孩子。
莫洛亚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仍坚持“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主张。认为,最优秀的男人必须要踏入社会去战斗;而最优秀的女人必须要退守家庭,回到感情世界中才会幸福。相反,如果男人把孩子和女人当成生活重心,在他看来就是堕落;而女性如果不好好地相夫教子,却跑到外面来改变世界,那她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妻子、母亲,肯定会断送她的爱情和婚姻。显然,这样的说法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了。
法国女权运动的创始人西蒙娜·德·波伏娃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第二性》,给了“大男子主义”迎头痛击。她言辞激烈地表明,传统的婚姻模式对女性来说是不公平的,是摧毁女性幸福的一场悲剧。她说:“夫妻不应被看成一个单位,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细胞。每个人,不管男女都应该是社会的一部分,可以独立自由发展。”波伏娃大声呼吁,女性绝不应当是男性的附庸,也不应当全部沉浸在情感生活里,成为男性这一“行动动物”的牺牲品。
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还在用“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束缚女性的发展,认为女人在事业方面做得好坏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经营好家庭。还有一些女性,则“聪明地”利用“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想要给自己“找一张长期饭票”,形象的说法“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
舒婷说,最好的婚姻模式绝不是附庸和攀附,也不是后退和牺牲,而是旗鼓相当,值得彼此间的信任和尊重。如《致橡树》所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三、幸福的婚姻是怎样的?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巴尔扎克写过一部小说《两个新嫁娘》,描写了两种典型的婚姻,点明了幸福婚姻的真谛。
1、小说中的第一个女主人公叫勒内。在外界的安排下,她“先结婚再恋爱”,嫁给了一个年纪比她大10岁、少言寡语的丈夫。这个丈夫比较“无趣”,让两人的“蜜月期”变得很平淡。但经历了“磨合期”的冲突后,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的心却越贴越紧,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
在给朋友的信中,勒内理智地分析道:“爱情产生快乐,但婚姻能产生人生。快乐消灭了,婚姻依旧存在,且诞生了比男女结合更可宝贵的价值。故欲获得美满的婚姻,只须具有那种对于人类的缺点加以宽恕的友谊便够。”
2、小说中另外一个女主人公露易丝的经历刚好相反。她崇尚浪漫的爱情,秉承先恋爱再结婚的原则。这种爱是如此的炽热,露易丝放弃了一切,包括亲情,包括自己的生活。这种爱是霸道的,她要求对方也要做出同等的回应。显然这样的相处模式不可能持久,露易丝结了两次婚,但最终都以悲剧而告终。她的世界坍塌了,最终在一片凄凉中死去。
白居易有句诗说的好“世间好物不长久,彩云易散琉璃碎”。要想获得长久的美满,关键不在于浪漫和激情,而在于变爱情为友谊,“对于人类的缺点加以宽恕的友谊”,即接受彼此的不同,宽容对方的缺点和不足。
人和人之间都有差异,朝夕相处的婚姻会把这种差异放大。
勒内的婚姻,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丈夫的“缺点”很明显,年龄比勒内大十来岁,没有甜言蜜语,没有生活情趣。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优点?年龄大算什么,说明人家社会经历更丰富,人生经验更睿智;少言寡语,缺少生活情趣,恰恰不会招蜂引蝶,注定以后的日子中不会有那么多的鸡飞狗跳,混乱不堪。
当用友谊的标准来经营婚姻:标准就变得没有那么严苛,而是多了一些宽容和欣赏。这会让我们更容易地度过“磨合”期,形成一个良好的、愉悦的相处模式,在平淡如水的主基调中还夹杂着很多小惊喜的幸福。这才是美满的婚姻,让我们的内心宁静,同时不缺小确幸的惊喜和甜蜜啊。
幸福婚姻的真谛:像经营友谊一样,用宽容和欣赏经营爱情。
文/春华秋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