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①本书为笔者所带第四期读书会的共读书目,也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这当然是一本值得重读的书,时隔三年,我只记得书的大体内容,记得故事的结局,记得女萨满的悲剧,记得他们也跟着时代的脚步,但和外面相比,额尔古纳河右岸终究算是世外桃源。时隔三年再读,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收获与感慨更似先前。
②如果你问我重读的感悟,我想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妮浩萨满的故事。据说鄂温克人信奉萨满教,萨满是他们的神灵,萨满拥有起死回生的能力,但他每救活一个人,必须要以另一个人的生命为代价,而对于妮浩萨满来说,每救活一个人,就要失去一个孩子。
不知道作者是否有意增加戏剧冲突,偏偏她牺牲自己孩子救活的,都是与族群不相干的人或者是“坏人”,妮浩作为萨满,她是把所有人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她明知如此也非救不可,我认为这正是鄂温克人最宝贵的品质:淳朴、真诚、善良。
③【有剧透】第二点,就是很多人物的死亡。这也是本书有争议的一点,很多人都觉得书中角色死的太随意、太没有必要、太剧情杀了:“我”的父亲林克死于雷击,拉吉达、列那冻死在途中,瓦罗加为掩护族人被黑熊杀死,交库托坎被马蜂蜇死,耶尔尼斯涅被洪水冲走,安道尔狩猎时被误杀……
这些看上去的确不太真实,但我们不要忘了,作者描写的是逐水草而居,会吃生肉,唯一的大夫是萨满的鄂温克人,这些意外对于我们来说不可思议,但对于他们来说却不可避免,甚至经常可能发生,这正是本书可贵的地方。我认为就这一点苛求本书不真实的人,追求的才是真正的不真实。
这也是作者在书中要表达的核心观点之一:如何对待死亡
“我”活了90岁,见证了五代人的生死和整个部落的兴衰。如果“我”没办法正视死亡议题,我是没有办法活下来的。
世界上没有哪一道伤口是永远不能愈合的,虽然愈合后在阴雨的日子还会感觉到痛。
④【杂记】本书的开篇第一句就足以吸引读者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起了另外两本书的开头,它们也让我记忆犹新:
“散客也要做,和常客以及拥有贵宾卡的贵宾比较起来,散客大体上要占到三分之一,生意好的时候甚至能占到一半。”——《推拿》
“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白鹿原》
⑤【摘记】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精妙的比喻与拟人:
“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
“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
“从这里看到的星星只有不多的几颗,但它们异常明亮,就像是擎在希楞柱顶上的油灯似的。”
“吃了那些治疗不孕症的药后,肚子还是老样子,急得哈谢像遭到围猎的驼鹿一样,脸上总是现出茫然的神情,”
“被雨滴敲打的湖泊看上去就像一锅开了的水,沸腾着”
“北部森林的秋天,就像一个脸皮薄的人,只要秋风多说了它几句,它就会沉下脸,抬腿就走”
“我的泪水沁在岩石的灯上,就好像为它注入了灯油。”
“月亮升起来了,不过月亮不是圆的,是半轮,它莹白如玉。它微微弯着身子,就像一只喝水的小鹿”
这些比喻和拟人,也像鄂温克人一样,乍一看是朴实无华,内里却是洞若观火,气象万千。
⑥【外一则】这支部落几次分合聚离,最多时也没有超过20人,几任组长俱是人杰,但部落内部仍然有过不少分歧和恩怨,这让我不禁想到在古代历史上能够统一数十万甚至百万游牧民族的首领,真是不世出的雄才。
⑦李白少年时,曾在四川戴天山读书学习,一次他访问戴天山的道士,没有遇到,写下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诗,里面的第三句便是“林深时见鹿”。
这是我在读本书时多次想到的一句诗。鹿在鄂温克人眼里是神圣的,他们靠放养驯鹿为生,迁徙时会有代代相传的驯鹿载着火种,结婚时驯鹿也往往是最丰厚的彩礼和嫁妆。但随着时代变迁,山林被大规模砍伐,驯鹿的生存环境一步步被挤压,终于要被圈养起来,这也是“我”不愿意下山的重要原因。
我相信,无论是书中还是现实,鹿对于这个民族都是有象征意义的。
惟有林深时,方见鹿。
文/B216号行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