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长安的荔枝》读后感:
①本书为马亲王的2021年的新作,是一个7万余字的短篇,被收录在了《收获》里,豆瓣上没有单独的书作。
为了省事儿,我直接摘录一下扉页的简介:
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干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在胡商等人的帮助下,李善德靠着精密计算和反复试验,确定了保存方法和转运路线,将时长控制在十一天,运鲜荔枝之事终得落实。万事俱备,李善德却没料到……
②【读前感】一看到题目,我们必然能联想到杜牧的《过华清宫》(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我从小就很喜欢读古诗,后来我明白了我喜欢古诗的原因之一,其实是古诗文的微言大义,耐人寻味。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
这首诗就是如此,全诗并没有任何主观情绪,也没有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作任何评价,而整首诗又特别简明易懂(我曾经一直以为是白居易写的),让人一看就知道他们的荒淫与荒唐,不在烽火戏诸侯之下。这是将“含蓄不尽”发挥到了极致,给人以无限遐想。
其中就包括特别善于在真实历史的夹缝中闪转腾挪的马亲王。
③马亲王的书,我读了《三国配角演义》《风起陇西》《显微镜下的大明》,虽然能感觉出他文笔和立意逐渐纯熟,但共性特别明显,我的感觉是“好评”——我说的是好评价。
即优点、特点和缺点很突出。
④本书的优点,首先是作为历史小说,简明易懂又知识丰富,马亲王本人比较喜欢推理,所以也设置了一些悬疑桥段,让情节很吸引人。
第二,李善德最终十一日转运鲜荔枝的方法,本质上仍是延长保存时间,提升运输速度,缩短运输距离三个思路,具体的方法上,其实也并无新意,若要让主角想出什么超越时代的方法也不可行,所以亲王把重点和难点放在了上下打点,居中筹划,左右调度,前后奔走上,不仅合情合理,而且非常真实,甚至借古讽今。上司的不合理要求,让下属疲于奔命,古往今来都有。
第三,日趋成熟的文笔也逐渐成为他的优点。这里想举的例子是本文数次写到荔枝的形貌和吃荔枝的桥段,每次都很精彩又没有一处雷同。
最后,即是我在上一条里说的,马亲王能从一句古诗扩展到一篇中篇小说的本事,合理想象,尽情扩展,用当局小人物的眼光去审视,其实也是非常新奇的。李善德用了十一日运送鲜荔枝,马亲王也用了十一日写作本书。书中有大量唐代民俗,地理,制度,食物,起居等历史知识,基本符合历史常识,这绝非十一天疯狂查阅资料突击能办到,主要还是作者的日常积累。
⑤本书的特点来源于马亲王本人。
马伯庸出生于1980年,喜欢历史,喜欢推理,幽默但不油腻,文笔好又勤奋,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力——大概是高配的笔者吧doge
我也在关注他的微博,一直觉得他是少有的,与我们同时代又几乎没有脱离我们的作家。
比如,据不完全统计,本书用了南方蟑螂大、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996福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关系、懂王、黄健翔、层层加码等梗
他还专门“开了一段车”。之所以说“专门”,是因为那段情节并无必要,于主线也毫无关系。
纯粹是作者的“恶趣味”或者“炫技”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所以我会说这只是本书的特点,不算优点(肯定有很多人不喜欢)
但是这个特点,让我们对亲王的好感倍增
因为我们觉得他“和我们挺合得来”“跟我们差不多”
⑥至于缺点,我觉得首先就是人物形象单薄。主角的笔墨最多,但心路历程的转变并无新意。
其他配角不是单薄就是俗套,杨国忠的人设也不符合逻辑,总之很难让人眼前一亮或者印象深刻。
杜甫的出场大概是最大的败笔。
我第一次读到杜甫出来确实很惊喜,期待他会在故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结果就是除了担任韩乘和李善德的捧哏,就再没其他作用了。
这个捧哏的角色还不是谁都能当吗?(不是
而且杜甫纯粹被塑造成一个毫无脑筋,唉声叹气的人。
我觉得能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思想深邃,含义隽永诗句的大诗人,
不会连读者都能看出的官场伎俩都看不出吧。
⑦【外一则】从岭南到长安5000余里,运送两瓮鲜荔枝(按照书中的描述,不会超过五斤)一共花了三万一千零二十贯,
通俗的说,晁盖抢的十万贯生辰纲,也就够买个十斤荔枝。
我查了一下,盛唐的一贯大概相当于现在的300元。也就是930万。
而加上杨国忠贪污两万五千七百贯,一共有1700多万。
⑧【摘记】怪不得圣人和贵妃也想吃新鲜荔枝,他们也许想重新找回两人初识时那种脸红心跳的感觉吧?李善德嘴角露出微笑,可随即觉得不对,他俩初次相识,还是阿翁与儿媳妇……
文/小王子本人 B216号行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