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三大经营之神唯一还健在的稻盛和夫,充分利用了日本人的特性(讲荣誉、讲精神、讲执行),开创性的构想出并实践一种在公司内部可以独立经营、可以独立核算、能够贯彻完成公司战略意图和计划的阿米巴机制。
阿米巴,原意是一种很小的变形虫,在此引用一是说它是可以独立的最小单元,其次是可以因应外界环境随时可以改变自己。
按照老稻的说法,阿米巴经营大致有以下三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确立与市场挂钩的部门核算制度”;
第二个目的是“培养具有经营者意识的人才”;
第三个目的是“实现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经营”。
阿米巴是手段,目的还是如何削减费用、增大销售额和实现公司管理层意图。但是它和我们通常理解的有几个大不相同。
1. 基本上各阿米巴之间的售价都是一个平衡的结果,既然是一种组织结构,就不太可能天然让某个阿米巴很肥或者很瘦。最终结果经常是,每个阿米巴的销售额和进价都是确定的,利润也是确定的,所以每个阿米巴重点就要考虑如何削减自己人员和销售成本。
所以阿米巴的最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削减成本,当然这里最重要的就是采用好的方法,提高效率,提高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产值。
最与众不同的是,在核算成本的时候,阿米巴并不把人力作为成本,而是把人力作为创造价值的源泉。所以它计算的是每个人产生的附加价值。这样就极大的避免了,一遇到风吹草动就开始裁员的情形。特别是,裁员时,很多企业都是先从成本最高的(工资最高的)老员工裁起,裁掉一个成本高的老员工,然后招进一个成本低的崭新员工,经营者表面看上去赚了,其实就经营效果来说,大都是非常吃亏的。
2. 制造部门不是一般理解的成本中心,而是利润中心。这是与众不同之二。
制造部门和市场直接接触,对市场价格了如指掌。避免了传统意义上,制造部门只是面对产品部、销售部时产生的自己理解的滞后、片面和跟其他部门相互不理解的情形。而销售部门都只是从销售制造部门的产品中拿销售佣金而已。
平时我们看到的公式是,成本+利润=售价。就是说,在成本的基础上,加上行业的利润,然后就得出售价。而这个售价有没有竞争力,就是市场的问题,而如何解决就是公司的问题。成本是基础的话,为了固定利润,销售很可能就没有竞争力。或者为了争夺市场,就只能损失利润。
而阿米巴经营中,公式是售价-成本=利润。市场售价是不动的,每个阿米巴要做的是无论如何降低成本,为公司创造利润。小小的观念的转变,人的精神状态和公司利润就都有了。这是与众不同之三。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稻盛和夫还是7-11的铃木社长,都不建议降价竞争,而是在不降价的同时,给客户带来更多客户价值,提供更多服务。
3. 公司经营一定要有经营哲学。当前大部分企业都会发布年报,不过一年就是公司总结的最佳时间段么?有的生意是按天,有的按月,有的按年甚至几年。华夏幸福的王文学,之前就只是火锅店老板,踏踏实实跟固安县政府做了7年,一炮而红,收购了廊坊银行60%股份,被李克强点名实践PPP,各行业挖前三名,要做另一个类似于恒大的巨无霸(君不见华夏幸福足球队在说什么,“嗯,我们不缺钱”)。
经营企业也是一样,就像当年毛泽东被胡宗南赶出延安,他说我们干革命的不能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不能看某年某月的成功与失败。我们要经营经济周期(5-8年),让企业螺旋式上升。
日本企业和其他国家的企业有个很大不同:
1)要求公司领导公平正义,公德大于私德。
2)提高单位生产率,并不能得到物质奖励,而只是精神奖励。
或许在我国,已经习惯了欧美式激励机制的,需要改变下,比如奖励住房,那种只有使用权没有产权的房子。阿米巴经营,关键要学本质,而不是有样学样。务必因地制宜,全盘复制必然失败。
每个企业内部,充分发挥了中层的作用,企业才能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京瓷的核心是阿米巴的小领导,褚橙的核心是每个园子的负责人,海底捞的核心是每个店长。当然海底捞每个店长还分徒弟店长等,甚至参与徒弟店的分成。
阿米巴的第四个与众不同是经营数据透明。每个阿米巴的经营数据,公司内部一目了然。通过数据,管理层每月都很清晰的看到每个阿米巴的经营状况和可能的问题。而且每个阿米巴之间还可以进行比较,展开竞争。不过这里也有个问题,在我国,如果数据每个员工都可以看到,岂不是社会上竞争对手哪里也马上可以看到?开放到阿米巴负责人这里,应该是合适的度。还有,每月得了阿米巴经营冠军的团队,并没有得到物质奖励,而只是荣誉上的。这点在日本文化行得通,在深受欧美激励制度影响的我们,荣誉机制可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总起来说,阿米巴经营是微管理的典型代表,还充分利用了日本的文化和日本人的思维。是否适合自己所在的团队,不仅要看企业文化,更要看企业主的变革决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