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人早点告诉我?》书中朱莉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失去自信又重建的过程。她出生在一个小镇上,自信而快乐地长大。后来她到城市里上大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而且身旁全是各领域的高手,让她的自信心一度崩溃。幸好慢慢地她适应了大学生活,一点点地重新建立起了自信。
等到毕业后,朱莉到一家治疗服务机构做研究员,大学时培养出的自信又不足了。她只能再次鼓起勇气,克服内心的脆弱,在新的领域重建自信。同样的事情又发生在她开始临床培训时,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开设心理治疗诊所时,通过Twitter发表视频作品时.......
回首往事,朱莉发现自己的每一次成长,每一次角色转换,都经历了从自信满满到信心不足,再到信心重建的过程。她领悟到,自信并不意味着无所畏惧地面对生活,而是在畏惧之后说服自己,勇敢地踏出舒适区。只有在没有自信的地方,我们才有增强信心的机会。
心理学家们设计了一个认知模型,把我们的世界分为舒适区、延展区和恐慌区三个圆环。舒适区是我们能充满自信、游刃有余地应对的区域;而延展区的任务有一定挑战性,但还可以接受;而恐慌区则是压力大到让我们极度恐慌的地步。
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鼓足勇气,尝试着进入延展区。正如朱莉个人经历展示的那样,这是一个不断成长,学着自我接纳、自我关怀的过程,也是勇于尝试新事物,建立自信的过程。我们既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也需要在必要时后退一步,在做好准备后再次走出去。
要想有足够的勇气进入延展区,朱莉建议我们在思想上做好准备:第一,认识到只要努力就能逐步提高。第二,愿意忍受一时的不适。第三,向自己承诺,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无条件地支持自己、爱自己。
对于低自尊的人来说,第三点尤其重要。所谓自尊,是指一个人积极地评价自己,并相信这些评价。低自尊的人往往在评价自己时更消极,或不相信那些积极的评价。有些心理医生试图帮他们提高自尊,因此列出他们的优秀之处,并试图说服他们一定能“成功”。
但世俗对“成功”的理解本来就有问题。人们往往把它与财富、胜利、出人头地、被他人认可等联系起来,具有很强的稀缺性。低自尊人格群体本来就对自己的评价非常负面,你很难说服他们,让他们认可自己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所以丢掉那些自我肯定的金句吧。有些人认为,只要你不停地肯定自己,习惯成自然,你最终就会相信这些肯定,并成为那样的人。但事实没有那么简单。无数遍的重复很容易,但说服自己相信很难。当你不相信自己说的那些话时,重复越多内心越拧巴,情绪越糟糕。
此时的合理做法是接受失败,以及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然后共情自己、鼓励自己,把注意力转向能帮我们重拾信心的事。想象一下你内心深处住着一个友好的教练,而不是一个苛刻的批评者。遇到失败时,我们需要的不是自我攻击与指责,而是鼓励我们换个方向试一试。
文/享一世清幽的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