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读前感】此前我对这本书的认知是:
诺贝尔奖获得者马尔克斯的作品
与他著名的《百年孤独》文风完全不一样
世称是一部包含了一切爱情的小说
男女主角展开了一场跨越了50多年的爱恋
我想当然的以为本书的男女主角因霍乱疫情被隔离了五十多年最终又相爱的旷世恋情。
于是我在1月27日,疫情最严峻的时候,也是我和周小姐因疫情肆虐,虽近在咫尺却无法相见的时候翻开了这本书,并在书的第一句话处写道:
“2020年1月27日,在这个全国被新型肺炎隔绝的时间,以无限接近小说的情境去品读经典。”
但是读过之后我就发现我这次又望文生义了,这本书确有爱情不假,但从头到尾都没瘟疫什么事儿,就像鱼香肉丝里没有鱼一样。
我以为本书是《鼠疫》中所说的那样,讲述的是一个“人的情感超越了对死亡折磨的恐惧”的故事,其实是《鼠疫》中说的“人要为自己所爱而活着,而死去”的故事。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个我不断猜想故事发展,不断被打脸的过程。
②1955年,28岁的马尔克斯因连载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难而被迫离开哥伦比亚,任《观察家报》驻欧洲记者,并在欧洲居住了大约十年,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这就是为什么马尔克斯虽然是哥伦比亚人,但他的作品中却总能找到欧洲文学的影子。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你根本找不找主角。
本书一开始先写赫雷米亚·德圣阿莫尔的自杀,并倒叙了他来这座小城的经过和自杀的全过程,由于这个人的名字和我一样,让我对他有了一种莫名的好感,以为他就是本书的主角,后面就是对他的瘟疫与爱情的系统描写了。我想
这种先写死,后写生的叙述手法也颇为经典。
孰料作者笔锋一转,开始了对医生胡维纳尔·乌尔比诺的描写,然后出场的是他的妻子费尔明娜·达萨,并精心的描写了他们的一次吵架,我才确信原来他俩才是真正的主角,这对晚年不断吵架的夫妻,在年轻时候一定是人人羡慕的情侣……就在我这么想的时候,医生因为抓鹦鹉摔死了。
我一度以为是我读错了,心想死的这么窝囊,完全不像主角的气场,但是后面的葬礼又让我陷入困惑,直到葬礼结束后,此前从未出现的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向刚刚成为寡妇的,已经七十多岁的费尔明娜表白
“我已等了半个多世纪,就是为了能再一次向您重申我对您永恒的忠诚和不渝的爱情”
半个多世纪……没错了,这一定就是人们传言的“跨越了50多年的爱恋”
我才知道小说完成了七分之一的篇幅,主角终于出场了。
③于是我认为,后面就会开始对俩人爱情的倒叙,鉴于已知的情况,俩人肯定是因为疫情被隔离两地,女主感染了霍乱被医生治好,于是俩人结婚了……
大家已经明白了,我又被狠狠打脸,因为霍乱根本就是不存在的,真正让男女主角隔离50年的根本不是疫情,而是……
而是什么,其实我整本书看下来也没有确定的答案。
两人在年少时本有一段罗曼蒂克史,因为门第的差别和父亲的监管,两人虽暗生情愫但不能直接交流,只能通过传递暗号一样传递信件来交流,后来被女主父亲发现,百般阻挠也无法拆散,于是决定带女主出去旅游以断绝两人来往,但即使两人相隔千里,不惜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联通七个中转台而通过电报联系。
那段经历堪称是本书最浪漫的部分,然而在女主旅游归来,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她“不留余地地拒绝了他”,由此开启了半个世纪的“隔离”。
是的,这场“隔离”不是所谓霍乱造成的“天灾”,而是女主迷惑行为的“人祸”。
为什么女主会在那个节点断然拒绝男主,作者从来没有明确,读者也众说纷纭,成为了本书一个经典话题。
④【文学比较】《神奇宝贝》(无印篇)第13集《正辉的灯塔》中,科学家正辉在灯塔下守望着每一年都会过来一次的“巨兽”(快龙),并思考着小精灵和人类的未来,而本文中,灯塔也对男主有着同样的象征意义,他在这里孤身一人整夜注视着大海,抚平爱情的伤痛。
后来我逐渐发现,小说中没有哪个人是令我喜欢的,小镇里也没有哪个地方能够吸引我,唯独这座灯塔想让我去看一看。
⑤好了,女主断然拒绝了男主,那么按照爱情故事的套路,一定是女主和医生真心相爱五十年,而男主为了女主守身如玉,秋毫无犯,苦苦等到了医生去世的那一刻。
我一开始还真以为自己猜对了,因为作者又分别用了大概八分之一的篇幅讲述男主是如何痛苦孤独,然后眼见女主和医生郎才女貌深感自卑,决心逆袭,讲述女主与医生的相遇、结婚和浪漫的蜜月之旅。
但随后,作者却分别通过女主和医生的心理描写,告诉读者他们并不喜欢彼此,这是堪比推理小说的神转折。
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男主不仅没有守身如玉,反而疯狂寻花问柳,在那五十多年的岁月里,他找的女人超过了600个,大部分他连名字都忘了——即使本书着重描写的几个人,我也记不得他们的名字。
甚至直到他后来和女主重归于好后,这种行为仍没有停止,我真没想到,“爱情的百科全书”之名是靠这种方法获得的。
在这622个女人中,寡妇、有夫之妇、朋友的老婆、下属、黑人应有尽有,而最让我不能容忍的是,他以委托监护人的名义,以70多岁的高龄诱奸了朋友14岁的女儿。
读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要么是我与马尔克斯的三观极其不符,要么是这又是一本作品伟大、主角讨厌的书,总之男主“把身体给了622个女人,把心给了女主”的价值观和行事风格我决不能赞同,在我心中的等待对方,始终应该是杨过等小龙女、郭襄追寻杨过的模式。
⑥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从翻开这本书之前就错了,我把一本爱情小说当作推理小说一样去猜测剧情发展,分析人物心理,殊不知推理和爱情有着本质的区别。
再疯狂的凶手,再复杂的案件,其杀人动机和手法都可以用逻辑推理解释,但是爱情是不能的。
因为爱情,任何不合理的事情都变得合理。
⑦究竟什么爱情呢?男女主之间算不算爱情,医生和女主相处了五十年,最终相爱了吗?男主和600多个女人之间的究竟算什么?——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什么才是爱情。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爱情具有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元素,他们可以构成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类型。
可以说前六种爱情都有缺憾,亦即存在着大量不完美的爱情,真正完美的爱情是极少数。因此,我也认为这部爱情百科全书里面的故事,都是爱情,只不过除了男女主最后的爱情之外,其余的都各有各的缺憾。
⑧本书虽然没有瘟疫,但却有一种比瘟疫破坏力更强,且无人可以幸免的东西来考验爱情:衰老。
读到本书的后半段你就会发现,相比“瘟疫”甚至是“爱情”,“衰老”似乎更像是本书的主题。它成为了高悬于男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为他想到的唯一再次向女主表白的方法就是等医生死亡,然而这就意味着他要不停同衰老做斗争,至少要活得比医生长,还要祈祷女主也比医生活得长。
同时,衰老还意味着体能下降,很多事情没有能力去完成,也意味着时日无多,很多事情没有时间去完成。正因如此,无数人步入老年时(尤其是统治者)心性和行为都会产生极大变化,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趋于保守,安于现状,全无进取之心,一是极端冒进,不计后果地要完成些什么。
很明显,男主和女主属于后者。
⑨当费尔明娜最后在船上答应了弗洛伦蒂诺的表白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如果她知道了这个人和622个女人有染,她还会答应他吗(男主和622个女人有染一事居然能巧妙地瞒过包括女主在内的大部分人……)?
书中马上给了我答案,当男主对女主说“我为你保留了童贞”时,女主的心理描写是:
“即便这是真的,她也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因为他写的那些情书里也尽是一些这样的句子,其价值并不在于它们准确的含义,而在于那种令人头晕目眩的力量。”
促使男女主最终在一起的因素是爱情吗?也许有,但至少还有“衰老”这一重要因素,也正是因为衰老的存在,女主才会毫不在意男主的过往,只珍惜现在,因为他们并没有多少未来可以掌控。
⑩不知不觉已经写了3000字,很久没写这么长的读后感了,我看了一下笔记,还有“书信在爱情中的作用”“男性对女性的误解”“确定弗洛伦蒂诺是主角的那一刻,更好奇他的过去还是未来”等话题没有展开,篇幅原因待其他机会再行论述。
说到底,他们的爱情是我不能完全理解的,也许是我不能完全体会到衰老带给人的影响,也许是我还没有完全读懂本书,我想以全书最后对于两人爱情的评述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结尾。
“他们之间的感觉并不像新婚燕尔的夫妇,更不像相聚恨晚的情人。他们仿佛一举越过了漫长艰辛的夫妻生活,义无反顾地直达爱情的核心。他们像一对经历了生活磨炼的老夫老妻,在宁静中超越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的无情嘲弄和醒悟的海市蜃楼:超越了爱情。因为他们已在一起生活了足够长时间,足以发现无论何时何地,爱情始终都是爱情,只不过距离死亡越近,爱就越浓郁。”
作者:B216号行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