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后感,主要是关于有效决策的5个要素。
首先,做出有效决策的第一个要素是: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
德鲁克认为,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可以通过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去解决。以后如果再发生类似的问题,都可以基于原则或规范,用相同或相似的方法来解决,或者是预防问题的发生,最终达到机制内对问题的根治。
比如,某人做事拖延症十分严重,这就是一种经常性的问题,他可以给自己制定非常严密的计划表,并找个人监督,按照计划表严格执行。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拖延情况,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
如果是偶然性的问题,那就应该按客观情况个别处置。就拿老李的这个例子来说,他到底辞不辞职,显然是偶然性问题,既然偶然性事件,就要对症下药。怎么对症下药呢?
这就要看做出有效决策的第二个要素了:要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
说的是,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决策的目标是什么?最低限度应该达成什么目的?应该满足什么条件?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边界条件”或者“界限”。
老李决策的目标是什么呢?是换一种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最低限度要达成什么目的?当然是拍视频的收入,要能养活自己一家人。应该满足什么条件?最好是,家里有一些多余的存款,在视频领域自己有一些特长或者资源。搞懂了这些,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步。
做出有效决策的第三个要素是: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让该决策能被接受。
正如刚才所说,老李要想辞职,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家里有多余的存款,他本人在视频领域有特长或者资源;二是,未来拍视频的收入,要能保障他们一家人的生活。
对老李来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真正方案是什么呢?他思索了很久,发现自己只是心血来潮——自己仅仅会拍视频而已,并没有特别的资源,存款倒是有一些,但是不多。
那怎么办呢?其实可以寻找妥协方案。比如,暂时先一边工作,一边拍视频,等视频做得有点起色了,再全职做不迟。到此为止,老李好像已经作出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决策,但是决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好的决策还需要能操作才行。
这就要说到做出有效决策的第四个要素了,也就是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在一番思考之后,老李决定先兼职做短视频。这时候最重要的便是去执行了,所以,双休日的时候他开始收集素材,平时下班回家,每天晚上都会花一个小时剪辑视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苦恼又出来了——啥苦恼呢?老李觉得,实在是太累了!换句话说,这个决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太累了”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这个信号,在管理学中,我们叫做“反馈”。
“反馈”在管理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反馈”既可以纠正错误,又可以继往开来。如果缺少反馈,管理者对决策的贯彻执行,就会缺乏正确合理的认识。如果重视反馈,就能及时修正决策中的错误,让决策更好地执行下去。
而做出有效决策的第五个要素,就告诉我们:在执行的过程中要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文/TZ小纽扣-颐飒掌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