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杨
从村里回来后,我好像心里装满了太多太多的东西,有满足,有失落,有憧憬,也有设想。
曾经问过妈妈,“妈妈,送你去养老院怎么样?”妈妈立马就否决了,“我不去。”
养老院里有很多很多老人,相互可以聊天,还有人给做饭,给铺床叠被,多好啊。
可妈妈说,“养老院的人都是被家人遗弃了的,心态都不好,但凡家里子女孝顺的,都会让老人在他们身边。再说,和别人聊天,聊聊可以,不能把与别人聊天当成生活的全部,毕竟,与他们没有交集。”
是啊,人老了,行动有时候难免会不便,但思维还在啊,他们有他们的他们的认知,也有他们的需求。
养老院再好,再安逸,也还是有太多的缺憾的,起码,亲情就非常缺失。
国人一直崇尚天伦之乐,几代人之间的家庭乐趣,不应该被剥夺。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曾经令多少人羡慕?人丁兴旺,是一个家族最大的荣耀啊!
但久在家人身边的老妈,难免会被日复一日的家庭琐事烦扰,为了让她见见年轻时候的伙伴们,换换思维,散散心,我陪她回了村里。
现在的乡村比过去齐整了很多很多,村里新建的房屋,新修的公路,国家电网的全面普及,新农村建设的养老扶持,70岁以上的老人,村里的食堂免费就餐,所有这些,无疑给村民的生活与养老提供了很多便利。
听三姑父夸赞他的儿媳孝顺,定期回来给他清洗衣物,买办吃食,我忽然发现自己做为一个儿媳,做得很不够,从来没有主动去关注过公公婆婆的饮食起居。
但又不由地想感慨姑父对媳妇的要求就是这些。自己生活的条件很有限,媳妇一点关注就觉得很满足,不由地让我感叹城乡之间的差异性。
自从姑姑走后,我们一直担心姑父照顾不好自己。
现在看来,善良淳朴的姑父,没有太多的心理预期,也就没有太多的心理落差,他坚强地一个人料理着自己的生活。
一直以为村里婆婆媳妇之间的矛盾会多一点,东家长西家短的是非也多一些,不如城里的婆婆媳妇都有经济来源,说不定还都有一点文化,相处起来就会守住自己的边界,矛盾就会少一点。
但每次回到村里,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村里人容易满足这一点,并不是他们见得不多,而是他们的是非观很明了,所以对需求从来不贪婪。
网上流传着很多城市媳妇到农村过年期间不会做家事被各种嫌弃的文章,我从来没有相信过真的会有这样的家庭存在。
村里人,家里有个媳妇,欢天喜地像仙女一样对待都来不及,怎么还会嫌弃人家了!
这种被嫌弃的情况,在城乡结合处可能会出现,真正的农村不会这样。
村里的人虽然也羡慕城里人的生活,但他们未必心心念念就一定想成为城里人。
这一点,我刚刚向四姑姑四姑父求证过。他们俩为了帮儿子带孩子,在城里住了两年,现在又回了村里。
两人的工资合起来不足一万,但在村里已经算是高收入。
我问他们喜欢城里的生活还是村里?他俩不约而同说在村里自在。
可是,家里东西的凌乱,村里资源的欠缺,没有影响吗?城里什么都可以归置齐整,还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共享,多方便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村里人群的淳朴,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鸟语花香,这些,又岂是城里能够相比的!
我忽然有一点想回村里养老的念头。
“我想老了回村里住。读书,讲课,丰富老年生活,发挥余热。”我立马把我的意愿说了出来。
可立马遭到反对,“就你?你能受得住吗?”
受不住寂寞?还是受不住资源缺乏?
其实,我最担心的仅仅是医疗条件,如果村里能够有一个简单的医疗站,能够处理一些身体突发状况的应急措施,其他的,我可能都能适应。
村里青山绿水还是穷山恶水,对我来说,好像越来越不清晰了。也许,真的是因为我没有好好在村里呆过吧。
村里的生活条件,太差了。春夏秋三季可能会好一点,冬季的取暖问题,还是解决的不利索。虽然看上去家家户户都通了暖气,但毕竟是平房,又是纸窗户,散热会很快。我又是一个极怕冷的人,所以,回村养老,估计也不现实。
前怕狼后怕虎,一看在家就不做主。我这样的人,估计啥也干不成。
可是,从村里回来后,再看到“一个人读书,一个人喝茶”类似的文字,心里竟有点自嘲。
我们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