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性格具体是怎么形成的呢?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童年的性格特征跟他成年后的并无二致。因为自卑而渴望优越,因为孤独而渴望社会认同,这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性格特征。
人类在婴儿期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一方面在赐予,另一方面又在索取;一方面它能让小婴儿的生命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又需要小婴儿适应这个环境。
和大人们相比,小婴儿是柔弱的、没有力量的,看着大人们毫不费力地走动、开门或搬重物,看着大人们威严地对自己发布命令,决定自己的吃喝拉撒,小婴儿就会产生自卑心。
它希望自己能尽快长大,变得同样强大乃至更强大,这就是“自卑与超越”,构成了我们性格特征的基调。
与此同时,小婴儿还发现,大人之所以愿意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就是因为他本身太小太弱,没法照顾自己。于是它很自然地领悟到了以柔克刚的理念,原来柔弱也是掌控他人的手段啊。
据此它会发展出两种心理倾向:第一种是对力量与权力的崇拜,这二者是它感知到的成人的行为与方式;第二种是极力展现自己的柔弱,从而赢得大人的帮助和照料。
孩子长大成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在一开始为目标而努力时,遵循的路径是笔直的,这个时候的孩子往往上进而勇敢。但随着不断长大,困境开始出现,前进路上会遭遇种种阻碍。为了逃避这些阻碍,孩子们会极力采取迂回曲折的做法。他们的行为习惯不同,日后形成的性格也不一样。
有的人基本遵循直线发展,他们自信、乐观,既不过分轻视自己,也不会给自己提出过高要求,以轻松的态度迎接人生的种种困境,甚至能安然面对最糟糕的困境,这就是乐观型性格。
有些人则始终未能走出自卑情结,他们总是留意生活的黑暗面,更容易失去勇气和安全感。他们不能忍受独处,失眠多梦,始终处在安全感匮乏的痛苦中,这是悲观型性格。
为了缓解这种痛苦,有人选择了进攻。他们表现地极为强悍、残酷,把一切温柔的感情都视为懦弱,缺乏同情心与合作能力。
但这种不加掩饰的强悍、残酷往往会激怒他们身边所有人,众叛亲离之下他们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获得真正的幸福。
面对安全感匮乏的痛苦,还有人选择了防御。面对困境他们更容易丧失勇气,选择屈服。为了维持最后那丝优越感,他们往往会给自己找一个拙劣的理由,比如“要不是......,我肯定会........”他们会怪罪身边所有的人,唯独不会想:为什么这不是自己的错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