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人生哲思录》,这一节来了解作者周国平老师讲述的第一个主题:生命感悟。
用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生命感悟,那就是: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这句话是这位哲学学者的人生思考,反映出的是他的生命观和人生观。
一、真性情的人生观
说到“人生观”,我们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呢?恐怕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讲清楚。而说不清楚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两点:
第一是因为人生的确非常复杂、多变,涵盖了多维层面的多种内容。我们怎么看待人生、怎么面对自我、希望实现怎样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这些内容都是人生观的一部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思考。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我们普通人毕竟不是哲学家,没有用力思考的习惯,往往没有用足够的时间精力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观究竟是什么样。
作为专业的哲学学者,周国平老师一直在思考自己的人生观,最终总结出来了三个字,概括自己的人生观,那就是:真性情。
什么是“真性情”呢?
周国平老师说的“真性情”,是一体两面的,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这两面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这种真性情是内在的,指的是,我们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
这种爱好,是完全出于我们的真性情,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不是因为这件事儿有用、有好处才去做,而是因为这件事儿本身吸引到你、让你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
相反,如果做某件事,是因为它有用、有好处,那就是陷入了对外在功利的执着,那就不是真性情了。
二、不占有与平常心
在真性情的人生观之下,应该怎样安排自己的人生呢?
周国平老师指出:真性情的人,一定是不占有人生的,会对人生怀抱有平常心。
什么叫“不占有”。
所谓的占有,就是把人生当成了一件可以占为己有的物品,想把一切的人生遭遇都掌握在自己手里、牢牢抓住,什么好处都想得到,同时又不想失去和付出。
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它其实从来不是“属于”我们,而只是经过了一系列的机缘巧合,到了我们手上的一件礼物,只是暂时归我们所有,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的。人生总有限度,没有人能长生不老,怎么能说自己占有了人生呢?
既然人生不能占有,那就很容易理解接下来的三个字了:平常心。
周国平老师在书中写到:
人生非我有,何必去纠结?
人生非我有,何必去较劲?
人生非我有,只有平常心。
平常心,就是能够平静地看待人生的快乐和痛苦、幸运与不幸,不去钻牛角尖、不去为难自己、为难他人。
周国平老师说,平常心,是一种慧心。慧是智慧的慧,谁拥有了平常心,谁就拥有了智慧。这一点,在人过中年之后,就更需要警醒、更需要学习。
人过中年,要争取三种心、抛弃三种心。要争取的三种心,分别是:善心、闲心、平常心,而不能再有的三种心,则是:功利心、贪心、野心。
这是一种回归生命本质的觉悟,意味着对自己的自爱和超脱。
三、自爱与超脱
什么是自爱,什么是超脱?
很多人可能会说:自爱自然就是爱自己。但是在周国平老师看来,这种爱,并不是单纯地爱自己这么简单,而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自爱。如果一个人只爱自己,那就是一种骄横的占有,其实不是真正的爱。而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也就更谈不上爱他人。
那么,这种恰如其分的自爱应该保持怎样的限度呢?
首先应该自立,应该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这是对自己的尊重,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换句话说,如果你自己都瞧不上自己,那就更别指望别人尊重你和爱你了。
其次应该懂得自己忍受
在你遭遇到巨大痛苦的时候,先试着自己去处理这份痛苦,然后再向别人倾诉,而不是一股脑地把自己的不满,倾斜到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身上。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是一种自爱的表现。
在这种自爱的基础之上,我们就可以继续往上探索,去找到人生的另一个真谛:超脱。
这里说的超脱,不是那种得道高僧的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指的一种态度,一种面对认识问题的解决方案,那就是:跳出来看身边的纷纷扰扰,用简单的视角看复杂的人生,因为,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活得简单,意味着不能想太多、不能什么都想要。任何一样东西,如果你太想要,就会把它看得太大,甚至大到它成了你的整个世界,占据了你的全部心思。
周国平老师说,这是十分危险的,也是十分可笑的。如果我们总是斤斤计较于事情的对错、道理的多寡、感情的厚薄,那就是“在表象中生活”,其实是错过了生命本来的意义。
所以,不如选择超脱,从自己的经历中跳出来,站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去看自己的经历,解读它、分析它。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冷静、善于自省,学会独处。
四、如何独处
独处是一种能力。
人们往往只把人际交往当成能力,而忽略了独处也是能力,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它是比人际交往更加重要的一种能力。
周国平老师说:对于一个人来说,独处和交往都是必需品,但是,独处更为本质。因为在独处时,人是直接面对世界整体、面对万物之源的,更接近万事万物的本质和永恒。
和人交往,你可以学到很多技巧、利用很多工具,察言观色、左右逢源,让自己在人际圈子里打磨成光滑的鹅卵石、如鱼得水,成为人际交往的明星。
独处却没有那么容易。独处也是一种相处,是一种交际,只不过,交往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我们习惯了和别人交往,轮到了自己,却显得没有那么熟练,需要有意识地去练习。
独处其实也是一种检验。
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的真正感觉。在独处时,你需要真正地直接面对自己,而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主动学习、不能逃避。
而逃避自我是人本能的习惯,人们逃避自我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忙于各种各样的事情,用做事填满时间,让自己闲不下来;
二是消遣,在自己好不容易闲下来的时候,选择聊天、娱乐这样的种种手段来打发时间。最终的目的仍然是逃避内心的自我。
如果不愿意这样逃避自我,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
在书中,周国平老师告诉我们:可以和自己谈话。而且,学会和自己谈话,也是学会独处的关键。
和自己谈话,就是自己思考自己、自己观察自己,问一问自己的内心,对一件事、一个人,究竟有怎样的看法、怎样的观念,经过思考,再用最真诚的方式给出自己的答案,绝不欺骗。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自己内心深处的问答,不是自言自语,而是自己与自己心灵的交流。
文/春华秋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