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讨好他人时,表面看来是为了别人好,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可能是想让别人喜欢自己,可能是不让别人生自己的气,也可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肯定等等。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需求,再往深一层看,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着各种各样的恐惧,害怕自己陷入某种困境。比如,怕被别人拒绝,怕和别人起冲突,怕被别人忽视,或者担心自己不够好,在别人眼里不重要。
这些恐惧,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只有洞察自己的内心,理解恐惧、摆脱恐惧,我们才能重获自由,用健康的交流方式取代讨好的方式,去深刻地影响别人的生活。
下面,我们就详细讲讲四种常见的讨好别人的原因,分析在不同的情境下,讨好者心里究竟在想什么,怕什么。
第一种讨好别人的原因是:我需要你喜欢我,我害怕被拒绝。
对于一个健康者来说,被人拒绝很正常,他不会因为被拒绝就觉得自己不行。但对于一个讨好者来说,被拒绝会让他们认为自己的个人价值受到了贬低,简直难以忍受。
其实,被人拒绝是生活里再普通不过的事,只有学着用平常心去看待“拒绝”,我们才能学会接受失望的感觉,继续前进,不再因为被拒绝而郁闷消沉。
举个例子,很多年前,有个男人想成为一名作家,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和电子邮件,只能通过寄信投稿,等待编辑的回复。要么收到一封录用函,说你的文章被采用了;要么是一封退稿信,就是一张小纸条,说杂志社不要你的稿子。
一开始,这个男人知道自己的文笔不行,对稿件被录用这事儿就没抱希望。从写第一篇开始,他就不断地收到杂志社的拒绝信。但他仍在不断地写,给不同的杂志投稿,然后把每次收到的退稿条都贴在书房的墙上,还跟自己开玩笑,想看看什么时候能把整面墙贴满。
几个月过去了,在墙上贴了七张退稿条之后,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一位编辑收了他的稿子,还寄来了稿费。男人很高兴,继续投稿,结果又遭到了拒绝。在又被拒了六次之后,他的新稿再一次被录用了。
再往后,男人收到的录用函越来越多,退稿信越来越少,他成为了一名全职作家。墙上贴的那些退稿信说明他不断在被拒绝,也表明他一直在努力,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最基本的部分。
听完这个故事,你觉不觉得,其实被拒绝也没那么可怕。拒绝只是别人针对某件具体的事给我们某个意见,而不是对我们人格和能力的评判。遭到拒绝当然痛苦,但经历痛苦才是健康的人生,有的痛苦是值得的,因为它能促进成长,让我们更加坚强,也对自己更有信心。
美国前参议员罗伯特说过:“人们害怕的不是拒绝本身,而是被拒绝可能带来的后果。准备好接受这些后果,把拒绝视为一种学习经验的过程,会让你更接近成功。”
第二种讨好别人的原因是:我想让你别生我的气,我害怕冲突。
你发现没有?当几个人意见不合,情绪激动时,如果让一个讨好者说几句,很快就平静下来了。其实问题并没有解决,只是讨好者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暂时平息了冲突。
讨好者为什么害怕惹人不高兴,不愿意起冲突呢?因为冲突意味着风险,会威胁到讨好者的自我认同。如果发生争执,讨好者觉得别人就不喜欢自己了,他的价值就岌岌可危了。所以,讨好者总想确保别人不会对自己有意见,来维持和他人的亲密关系。
这么做真有用吗?当然不。研究发现,亲密关系中积极情绪的提升,取决于亲密感的增强,而不是冲突的减少。也就是说,没有矛盾不代表就能亲密无间,诚实地表达我们的感受,才是维系亲密关系的好办法。
那么,一个人会有讨好别人的倾向,源头在哪里呢?小孩子刚生下来时,可不会迁就别人,更不会讨好身边的任何人,他们很自我,只关心怎么满足自己的需要。但随着婴儿渐渐长大,他们开始发现,父母或身边的人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不同的反应。
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挑剔和严格,不善于对孩子表达爱和认可,在孩子犯错时,表现出愤怒,甚至惩罚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感到焦虑。如果父母的情绪阴晴不定,管教方式难以预测,孩子就会学着不惹麻烦,表现乖巧。从这时候起,孩子就会开启一种讨好父母,逃避冲突,确保没人会生自己气的行为模式。
对于害怕别人生气的讨好者,迈克·贝克特尔博士建议我们,要正视冲突,建立自信,用真诚的方式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我们会在一次次的冲突中真正地了解一个人,而我们对这个人了解越多,对他的同理心就会越深。
首先,要明白人和人之间有矛盾是正常的,如果我们提起某个话题,有人怒气冲冲地回应,那并不代表你们的关系不好,只是他对这个问题有看法而已,我们要去思考真正的问题,而不是被别人的情绪吓倒。
另外,面对冲突时要勇敢,我们要尽量用简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只是害怕起矛盾,就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那么,我们和他人之间就不可能有健康且有意义的沟通。
最后,练习和人面对面交流,保持冷静,不要因为对方言辞激烈就着急回应,更不要用对抗性的语言去火上浇油。我们可以让谈话节奏慢下来,分散紧张的气氛,然后解释清楚自己的立场。
第三种讨好别人的原因是:我需要你关注我,我害怕被忽视。
有时候啊,如果得不到别人的回应,我们会觉得被忽视了。如果是心态健康的人,不会太放在心上,因为大部分人主要关注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这不算什么问题。但如果是讨好者,就会觉得自己无足轻重,没有价值,这会让他们变得自怨自艾,心情很糟糕。
那么,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很简单,我们可以主动做点什么,来增加自己的存在感。要让自己变得引人注目,这里有五条建议给你:
第一,不要因为自己的感受去责怪别人,因为别人没有义务对你的感受负责,你得学着对自己的感受负责。要客观看待问题,不要感情用事。
第二,在有社交或者聚会之前,不妨提前做做准备,想想会见到哪些人,要聊些什么,怎么打开话题,促进人际关系达到自己的期望。
第三,在跟熟悉的人相处时,可以做一些不同的事情。因为不按照别人的预期行事,会吸引对方更加关注你。
第四,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比方说,你常常羡慕朋友圈里别人的生活更精彩,与其自己沮丧,不如行动起来改变现在的生活。你可以尝试早起,把平时睡懒觉的时间拿来做点提升自己的事情,比如跑步,读书,学一门外语或者一项新的技能。点滴的改变积累起来,会让你变成一个崭新的人,而大家也会对你刮目相看。
第五,以诚待人。其实人和人之间有时候出现隔膜或者误会,是因为沟通不到位。如果我们在和别人打交道时,坦诚相待,重视对方,那么即便只是短暂的沟通,对方也能感觉得到。这种正向的人际交流,也会带给我们自己更好的感受。
还有第四种讨好别人的原因,就是:我需要你肯定我,我害怕自己不够好。
讨好者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自己有多强的攀比心,总觉得别人过得都比自己好,别人的工资高,对象好,没有奇葩领导,别人的房子大,车子贵,有假期去旅行,比起来,自己的生活就是一地鸡毛。可我们越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就越是只向外界展示好的一面,希望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来巩固内心脆弱的价值感。于是,我们变得越来越不真实,在讨好别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幸好,一切还有救,攀比这个毛病,是可以克服的。要解决“觉得自己不够好”这个问题,我们只要记住三点就可以:
首先,当我们又一次把目光聚焦在别人身上,又不自觉地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时,要及时警醒,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及时喊停。
其次,要想改变嫉妒别人的毛病,最好的办法就是专注于自己的生活,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把重心放在正确的事情上。
最后,比也是可以比的,要看比的是什么。与其跟别人比谁更有钱,谁更漂亮,不如去向那些善良、慷慨、平和、富有同情心的人学习,以他们为榜样,让自己变得和他们一样,在正确的事情上提升自己,追求卓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