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抢火车票的同事边抢边叹息:“我希望回家,却也害怕回家。”我问他何意,他说:“春节回家见到许久未见的父母,本来还真想好好聊聊天,还没开口,就被催婚、催生、催二胎淹没。没完没了,还问工资是多少。”其他同事的头已经点到了头发凌乱。春节恐惧症,大概就是这么来的。但是,我们是否反思,为何父母反复催?如何与催催催的父母沟通?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
为何父母反复催?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任何一个没有当父母的子女,无法体会的。而且,爱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方式让子女收益,有的方式则像是绑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2017年发布的《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中显示:86%的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其中,25至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而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数据还显示,逼婚现象最严重的是河南、四川、山东等地。逼婚现象如此严重,我们该如何理解父母的行为?
对于这个问题,龙应台在自己的书《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中的解答是:“上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父母对迟迟未婚的子女忧虑,但是表达出来的话便是一句句的责问;孩子无法体会父母之心,更觉得莫名其妙,父母见孩子爱答不理,更是焦躁,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就产生了。身为女儿,龙应台反思自己与母亲的经历时说道:“养儿育女的人是否早就知道,当初做牛做马让儿女受高等教育,最后会换得他们从高处俯视你,不耐烦地对你说“哎呀,你不懂啦”?” 想要打破恶性循环,请从一次促膝长谈开始。
如何与催催催的父母沟通?
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在一次探究父母和孩子沟通过程的心理时表示,父母在与孩子沟通之前,也会产生焦虑。这一心理,想必在不善于沟通感情的中国父母那里更为显著。如果沟通的双方出现观念的差异时,谈话的结果肯定不尽如人意。
那么,如何与父母沟通呢?波士顿年轻女性健康中心就曾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建议:第一,要认真倾听父母在说什么,然后也让他们真正地倾听你要说的话;第二,了解自己的感受,让父母也知道你的感受;第三,如果与父母交谈无效,尝试与另一位值得信赖的成年人沟通。
如何与父母长期且有效的沟通?
2004年,荷兰政府对18岁以下孩子的一项研究表明,孩子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可能是导致孩子出现焦虑情绪、不愿意社交的主要原因。2018年,加拿大癌症中心对这一研究进行了样本扩充,发现产生焦虑的家庭成员不仅是未成年人,还包括已经成年的下一代。
而有效对抗心理压力的关键是,与父母保持持续且良好的沟通。比如,春节回家见到父母后,在父母开口之前,主动和父母聊一聊婚恋状况、工作情况,并与他们定下约定,每周定期联系。因为,如果没有进行长期的沟通,焦虑就会不仅在春节时出现,还会出现在“十一”、“中秋”,或是突如其来的某一天。那么,如何与父母长期且有效的沟通呢?
敬一丹和家人的经历,也许值得我们借鉴。她在自己的书《那年那信》中写道,他们全家在68年的时光里,互相写了1700多封信,信里有敬一丹向父母“控诉”弟弟的顽皮、父母向孩子吐露在干校时的不易、敬一丹对自己孩子的教导……这一大家子人,虽然未能常常团聚,但是因为不间断地联系,感情更加亲密无间。即使是在艰苦的岁月里,也没有将精力消耗在焦虑和抱怨上面,反而互通有无、鼓励彼此、共渡难关。而这些信,也成为了一个家庭的宝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