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忆力的提升,心理学的确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办法。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研究成果,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1885年发现的,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个案分析后,艾宾浩斯绘制出了这条著名的遗忘曲线。在文稿中,我们也为大家放置了曲线的示意图。
这条遗忘曲线揭示的道理是,人在记忆一件事物时,遗忘的程度是逐渐变化的,而且存在着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刚开始的几天,会快速地遗忘,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保存量呈现断崖式的下降,随后,一旦到了一定的时间阶段,记忆保留的内容则会稳定下来,进入平台期。
在生活中,我们对于这种“遗忘的规律”也应该有所体会。比如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突击背诵课程的知识点,第二天上了考场,也会记住不少的内容,但一旦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就差不多全部忘光了,而最后剩下一点点有印象的内容,却会长期地保存在大脑里,很难被遗忘。
那么,在了解了这个遗忘曲线的规律之后,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记忆策略,比如,在学习了一个新知识、记了一组新单词后,当天和第二天、第三天,加大力气、提高频次,进行反复的复习,加深印象,顺利度过这段遗忘可能性最高的时间,然后,在记忆稳定之后,保持正常的复习节奏就可以。
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现在市场上活跃的很多“学习机”、背单词软件,都利用了这条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学生门设计记忆知识点、背单词的复习周期。
所以总的来说,记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重复和累积,才能形成更为持久的记忆。
我们再来说说智力。
为什么智力可以测试呢?其中评判的依据又是什么?
其实,智力测试是一个量表,是一种心理测验。
世界上的第一份智力测验,出现在一百多年前的1905年,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编制了一份标准化的问卷,用于测量儿童的智力水平,目的是要帮助当时制定教育政策,同时协助教师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学生。
在这个测量过程里,为了制定一个评判的标准尺度,比奈和西蒙对各个年龄段的儿童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统计,计算出了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平均智力水平,以此作为评判一个孩子智力的尺子。
比如,如果一个孩子今年5岁,如果他在这个智力测试中,得到的分数和5岁孩子平均分数差不多,那么他就属于正常水平,如果分数比较高,那就是超常儿童或者说叫“神童”,而如果分数低于平均水平,则被定义为智力偏低。
在这个测试中,还出现了两个我们经常听到的概念: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生理年龄,就是一个人实际的年龄,几岁就是几岁,而心理年龄,指的则是在测试中人们得到的分数相当于哪个年龄。比如,一个参加智力测试的人是18岁,做完智力测试,得的分数相当于20岁,那么他的心理年龄就是20岁。
以此为基础,美国心理学家进一步完善了这套测试体系,提出了智商这个概念,智商的英文缩写就是IQ,而IQ的计算公式就是:IQ=心理年龄÷生理年龄×100。拿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来说,18岁的人得到20岁的分数,他的IQ就是20÷18×100,约等于111。
根据这个计算方法,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智商100是一个标准分数,指的是最正常的平均水准,18岁的身体、18岁的智力,5岁的身体、5岁的智力,得出的智商都是100。
心理学家根据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人类的智商集中在85-115之间,在这个范围内都是正常的,而天才,被定义为分数高于130分,智力缺陷则被定义为70分以下。
那么,在了解了智力测验的原理和基本过程后,我们可以来试着回答一下,在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智力测验靠谱吗,它有什么意义?
实际上,这项测试反映的,不是我们的绝对智力,而是智力的相对值,测试的是我们和大众平均数的关系,看一个人的头脑是否达到了平均的发育标准。这也反映出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特色:它不是非黑即白、追求极端的一种科学,而是既有标准、也有比较,是讲究相对性的一门科学。
文/腊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