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一位极其看重教育的心理学家,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中心课题之一,更是最大的希望。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青年在接受了阿德勒思想之后,决定去做一名老师。
阿德勒认为,教育者应该扮演的角色,是指引孩子们成长,不应该用强迫的手段逼他们学习。
一开始,青年也是这样做的,但他很快发现,这种理念行不通,只要不加以管束,那些调皮的孩子们就变得无法无天。
面对青年的挫败,哲人指出他对自己的定位出现了偏差,导致对待学生的方式也出现了问题。
阿德勒曾说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自立,也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成人。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学问,还包括人如何幸福生活的“知识”。比如,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等。
阿德勒把这种知识叫作“人格知识”。这种知识只能从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习得。而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自立”。
然而,一开始,青年对那些孩子充满了不信任,即使给了他们一些自由,也觉得他们是需要管束的对象,没能为他们提供合理的帮助。
哲人指出青年要解决问题,首先需要做的是对孩子心怀尊重。当教育、指导、帮助都以“自立”为目标的时候,其入口,就是“尊重”。
这个答案,让青年深感意外。学生们连五分钟都安静不下来,自己管束他们都来不及,怎么去尊重呢?
其实,哲人所说的尊重,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尊重长辈”或“尊重上司”,而是在面对任何一个个体时,能够用一种全然看见和接受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人。
这意味着看见真实的人,但并不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也不去试图改变、干涉别人的生活和价值观。这种尊重,最根源的是要“尊重人”。
哲人之所以说青年对学生缺乏尊重,就在于他对待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并没有真正去了解他们,而是以先入为主的眼光,以自己的价值观对他们下了定论。
所以,青年只能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在教育过程中,试图以自认为正确的方式,去扭转他们的性格。这样一来,学生对他只会产生抗拒心理。
对此,青年感到疑惑,如果认可他们的真实状态,那些问题学生就会改变吗?
面对青年的疑惑,哲人回答说:“那不是你能控制的事情,可能会改变,也可能不会改变。但是,有了你的尊重,每个学生都会接纳自我并找回自立的勇气。是否好好利用找回的勇气,那就要看学生们自己了。”
其实,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者,都无法保证学生一定会改变。但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无条件的尊重。
文/腊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