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赞在上大学,他去图书馆,想借阅一本关于使用大脑的书,结果图书馆管理员把他带到了医学专区。东尼·博赞连忙解释,他并不想给大脑“动手术”,而是想找到一本科学手册,指导如何更好地用脑思考。
因为在博赞看来,在自己的身边,很多有天赋的学生下了苦功夫去学习,笔记攒了厚厚的一大摞,花了无数的时间,到头来学习效果却并不好,这显然是学习方法出现了问题。
图书馆管理员花很长时间理解了博赞的问题, 最后还是很有礼貌地告诉他,根本没有这样的书。
既然没有这样的书,博赞只好拿出“死磕”的劲头,自己来造这么一套有效学习的方法。他和弟弟巴利·博赞合作,引入亚里士多德的基本分类概念,形成了思维导图。
简单来说,在绘制思维导图,需要我们先画出主要概念,然后再以某种分类标准,画出下一个层次的次要概念,以此类推;思维导图就会像一棵成长的树一样,不断发出新的分枝,结出丰硕的思维成果。
举例来说,我们想帮助孩子,认识一下太阳系的天体,首先要画出的是恒星太阳,这是第一层概念;接着画出围绕太阳公转的八大行星,这是第二层概念;最后再画出每颗行星的卫星,如地球的卫星就是月球,这是第三层概念。
经过思维导图的层层深入,不仅可以把太阳系成千上万的天体直观地呈现出来,而且能做到多而不乱,一目了然,所以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分类工具。
第二种分类思维是自下而上的思维,从具体的事物,去寻找抽象的分类维度和分类方式。
比如西瓜和香蕉是一类,因为它们必须去皮吃,而苹果可以带皮吃;西瓜和苹果也可以归到一类,因为它们都是类似球体,而香蕉是类似圆柱体。这种分类思维特别适合用来做创意创新,寻找新的思路和想法。
就像我们在电影中经常看到的“线索墙”,在警察局或侦探的办公室的墙上,围绕一宗案件,贴满了各种照片和线索。
这些照片、线索排列起来看似杂乱无章,但是每到案情陷入僵局,破案的人就会对着这面墙,翻来覆去地看,琢磨还可以在哪些照片、哪些线索之间建立联系,原来混乱如麻、毫无头绪的各种关系,现在竟然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
这其实就是一个在线索间寻找联系,思考分类的过程。
同样的过程,也出现在我们常用的思维方法——头脑风暴中。
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产生观点,在思考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拘束和规则,每个人都等充分提出自我想法,吸收别人的优点,所有的观点都被记录,但不进行评价。
直到整个头脑风暴结束,人们才对这些观点和想法进行评估,最终形成一个新的想法。
头脑风暴的思考过程,就和前面所说的思维导图恰恰相反。
思维导图的特点是“发散”,由抽象概念生根发芽,不断具象化成丰硕的思想大树。而头脑风暴是先发散,再收敛,把每个人的想法先充分展示,大家互相借鉴、联系,不断补充想法,直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论浮出水面。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我们在分类时都应该注意自己的分类维度,不能为了分类而分类,否则很难得到正确答案。
我们用一个问题举例:为什么汽车可以取代马车?从分类的角度来看,汽车属于机械动力,而马车属于生物动力,机械一般比生物更快、更耐用、舒适,那么汽车自然而然会取代马车。
那么我们不妨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新能源车开始取传统油车呢?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调整自己的分类标准了。因为如果还从动力的角度来看,它们都属于机械,我们无法分析。
我们应该从能源的角度,新能源车往往使用清洁能源,用能的排放少,效率更高;而传统油车使用化石能源,排放量大,能源效率也相对低一些,因此新能源车能够慢慢替代传统油车。
当我们运用分类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找准了分类的标准,就相当于找好了思考问题的角度,许多复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文/腊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